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8 00:54:06
昨日,商務部表示,今年“雙11”全網交易額突破1800億元,再創新高?!半p11”期間,來自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平臺購物。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第八個“雙11”再戰告捷,全網交易額突破1800億元。
11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走進第八個年頭的‘雙11’,已經不僅僅是中國電商市場最重要的年度促銷日,也為國外商家和線下商家提供了商機,已經發展成集購物、娛樂、文化于一身的體驗式購物節。據第三方機構監測統計,2016年的‘雙11’全網交易額已突破1800億元,再創新高。”
他表示,相比往年,今年“雙11”呈現出三個新特點:一是參與商家更加多元,傳統行業、線下商場和超市,以及電信、航空、酒店、餐飲等服務業也不同程度參與;二是線上平臺拉動線下體驗,促進全渠道融合,升級購物體驗;三是消費熱點折射經濟轉型升級,家電、通訊品牌銷售額占比提升,反映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的成效。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雙11”火爆的原因在于隨著幾年“雙11”的火熱登場,電子商務已經被中國老百姓廣泛接受,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網購熱情已經開始被點燃。
●“雙11”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根據訂單總量、客單價、購買指數、電商上市公司財報、電商企業歷史數據等信息分析,估測2016電商行業雙11當天全行業交易額約為1800億元人民幣。
以天貓數據來看,“雙11”火爆程度年年提升:2014年“雙11”成交額為571億元,2015年為912億元,今年則達到了1207億元。
孫繼文稱,相比往年,今年的“雙11”參與商家更加多元,電商平臺踴躍參與,差異化競爭激烈,傳統行業紛紛加入,線下商場和超市,以及電信、航空、酒店、餐飲等服務業也不同程度參與,買家賣家進一步全球化,“雙11”期間,來自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平臺購物,眾多歐美知名電商也推出促銷活動,將“雙11”發展成全球性購物節,影響力持續提升。
而“全渠道融合”,更成為今年“雙11”的一大特點。
據孫繼文介紹,電商平臺利用其線下門店實現線上線下聯通,促進全渠道融合,升級購物體驗,“娛樂電商”模式引入眾多娛樂化元素,將媒體、商家和消費者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高效互動,打造了全新的營銷模式。
曹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雙11”火爆的原因在于隨著幾年“雙11”的火熱登場,電子商務已經被中國老百姓廣泛接受,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網購熱情已經開始被點燃,同時今年“雙11”預熱安排更充分,也出現了大件商品在網上的銷售比例提高很快的特點。
展望未來,網絡購物發展規??赡苓€會進一步壯大。根據商務部近日下發的《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的流通升級戰略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并將在2020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3.8萬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
●推動實體零售電商化融合轉型
“雙11”刮起讓商家不敢忽視的電商旋風,而隨旋風而來的是商家必須面對的經營模式創新。
事實上,網絡消費增速已經遠遠甩開實體商鋪。
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全國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當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1萬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商務部重點監測企業網絡零售同比增長25.3%,增速比百貨店、超市和購物中心分別高出23.1、18.7和18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1740億元,同比增長24.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8%,較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而按照頂層設計,實體零售的電商化融合創新轉型已經箭在弦上。
近日,國辦下發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商務部也下發了《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兩份頂層政策設計,均涉及到實體零售的創新轉型。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的流通升級戰略將錨定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而《意見》則指出,當前受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消費需求結構調整、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實體零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意見》明確,實體零售應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包括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范、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
對此,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去年網上零售占社會消費者零售總額的比重雖然超過了10%,但其實只有10.6%,這就意味著其實大部分人的消費仍舊不是通過電商來進行的,而電商對于實體經濟的滲透更是遠遠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對于目前大多數的實體零售店來說,線上線下還沒有真正融合,把線下的商品、服務、店鋪還有客戶全部數據化,是它未來需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