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7-01-09 23:01:28
1月9日下午開盤,太鋼不銹(000825)股價一路飆升,短時間內頂至漲停。究其原因,竟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一種常見但又陌生的材料,筆尖鋼。
1月9日下午開盤,太鋼不銹(000825)股價一路飆升,短時間內頂至漲停。究其原因,竟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一種常見但又陌生的材料,筆尖鋼。
你知道嗎?原來咱們從小就一直在用外國貨!
從小用圓珠筆寫作業、做試卷的小伙伴們,你們知道嗎?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20多道工序:筆頭和墨水是圓珠筆的關鍵,其中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筆頭上還有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數量級;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 0.1 毫米。此外,還要考慮到書寫角度和壓力,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搭配必須“天衣無縫”,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003毫米……要想生產出一支優質圓珠筆,就得擁有先進的設備、完美的工藝與高超的生產技能。
是的,這一切,中國目前還、沒、有?。?!
據中國制筆協會名譽副理事長陳三元介紹,為了滿足出口的需求,國內制筆企業開始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體化生產設備,以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而瑞士的生產設備對原材料的要求相對更高,國產不銹鋼線材無法適用,必須依靠日本進口易切削不銹鋼線材。同時,與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國家進口。
面對一個小小筆尖,中國的高仿都到哪里去了?
作為已經好久不用筆寫字的大齡青年,小編還依稀記得小時候在校門口雜貨鋪挑選圓珠筆的情景嗎:那一支筆,在一本小破本子上不停畫圈,以測試圓珠筆是書寫是不是順滑,會不會漏油。原來,這小小的筆頭也有大學問。
作為墨水流出的通道,筆頭與筆管連接的地方要光滑,需要通過 200 倍顯微鏡檢測。如果不光滑,會與筆管產生縫隙,筆油會流出來。筆頭如果做成一條通道,筆油溢出量很難控制,筆尖部分被設計成向內 45°,內部被掏出五個導墨槽,延緩筆油魚貫而出。同時筆珠和球座體的連接要求縫隙在0.03 繆米,幾乎相當于一根頭發直徑的 1/2000。專家說,如果將機械手表的零件視作精密加工,那么圓珠筆頭的加工就是超精密加工。
上海市模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德普告訴我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球座體的生產。圓珠筆頭上球座體里面的5條引導墨水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每一個小小的偏差都會影響筆頭書寫的流暢度和使用壽命,還要考慮到書寫角度和壓力,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球座體的加工主要是由高端數控機床完成。這方面國產設備力量非常薄弱,技術工人能力也不足。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是遠非制造業強國。
小小筆尖,在拷問中國制造,也在審視中國制造的“含金量”。
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圓珠筆在上海豐華圓珠筆廠誕生。圓珠筆易于攜帶、方便耐用,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發展至今,中國已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按照一根圓珠筆20厘米計算,把這些筆首尾相連總長度超過800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 200 圈。中國當前圓珠筆產量第一,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而這背后,卻是中國鋼鐵產能過剩,但圓珠筆筆頭的鋼材卻完全依賴日本進口的尷尬局面。
目前,國內鋼鐵價格持續走低,一度跌破 2000 元/噸,而日本進口的制作筆尖的鋼材卻要12萬/噸。這個反差無疑是對中國金屬材料行業的質疑和打擊。
中國每年要生產的400億支筆,用12萬元/頓的進口鋼材需要1000多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大國來說,我們可以造出高鐵、大飛機,怎么就造不出一個小小的筆尖鋼呢?
到這里,小編不禁想問,我們仿制得了國際大牌時裝,仿制得了國際頂級超跑,面對小小的圓珠筆頭,我們還想問,中國的高仿們都到哪里去了?
搞得定高鐵衛星,還搞不定小小的筆頭?
而這一切,也即將被改寫。
今日,一則由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的《搞定!中國終于造出圓珠筆頭,有望完全替代進口》的消息一經出現,就傳遍網絡。
消息稱,“中國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包括圓珠筆上的筆尖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太鋼集團終于啃下了自主生產筆尖鋼這塊硬骨頭。”
今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調研時指出,我們還不具備生產磨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筆頭材料,目前依然需要進口,要加快改變這種局面。事實上,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而這則新聞的主角——太鋼集團,也參與其中。
新聞中稱,經過5年里數不清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終于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4年12月取得成功,又經過十多次終試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驕傲的寫上了“中國制造”的標志。
在貝發筆業的測試實驗室,用太鋼原料生產出來的筆芯正在進行極限測試,在不同的角度下,每只筆芯都要連續不斷地書寫800米不斷線,這已經是對太鋼產品的近千次測試。
寧波貝發集團測試實驗室主任胡省洋在視頻中說:“這是800米的效果,這800米跟剛開始畫是不是一致的,沒有由深到淺,基本都是一致的,說明它出水的均勻度也好,筆尖的耐磨性也好,基本上沒發生變化,所以我們現在用太鋼的東西,基本上跟國外的比較,應該說是同等的。”
現在,貝發筆業已經開始向太鋼批量購買筆尖鋼產品,在未來兩年,將完全替代進口。標準就是話語權,就是搶占了競爭的制高點?,F在,由太鋼負責起草的《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標準》已經通過了全國鋼標委審核認定。
太鋼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民表示,太鋼想通過研發,通過標準的制定引導鋼鐵,特別是不銹鋼的技術進一步創新,一定要摘取鋼鐵工業材料方面的皇冠。
市場給面子,不斷創新的太鋼不銹
據悉,2016年在鋼產量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太鋼實現利潤12.9億元。其中,新優產品貢獻率超過70%。
就在幾天前,太鋼雙相不銹鋼市場首次以材料形式批量進入歐洲高端市場,用于國際石化項目。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太鋼集團高端產品研制的步伐明顯加快,去年相繼推出10余種打破國外壟斷的新產品,成為太鋼搏擊市場、抵御鋼鐵寒冬的利器。
太鋼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原動力,推動產品向特色化和高端化發展。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緊盯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成功研發出新能源高端乘用車驅動電機用新型硅鋼材料,2016年11月份實現批量生產,已經供貨國內知名汽車廠家。
除硅鋼產品市場銷售增長20.6%外,汽車排氣系統用不銹鋼、罐箱行業用不銹鋼、雙相不銹鋼、超純鐵素體不銹鋼、核電用不銹鋼、取向硅鋼分別比2015年增長36.7%、76%、200%、35.4%、51.3%和107%。2016年太鋼新產品的市場貢獻率達70%以上。
面對不斷創新的太鋼不銹,市場反應也很給力。太鋼不銹的股票,在今日午后開盤不久,就迅速漲停。
前路漫漫,中國制造仍舊任重而道遠
不僅僅是鋼鐵行業,事實上目前在眾多產業領域,還有很多核心技術我們依舊在依賴國外。數據顯示,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占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占有 10%左右。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
化妝品(配方)
高端護膚品市場九成以上被外資品牌所占據,國產品牌只能停留在大眾市場。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外資品牌在核心技術上并無壓倒性優勢。核心技術都在國際原料大廠手中,比如德國巴斯夫、法國 Silab、美國道康寧、英國禾大、日本精化等。即使是強勢的跨國品牌,也依賴這些生化巨頭提供的原料和技術支持。
跑鞋
目前,外資品牌占據了專業跑鞋市場,而這些品牌也確實掌握著一些國產品牌所沒有的核心技術。以中底減震技術來說,這是決定一雙運動跑鞋好壞的關鍵。專業的跑鞋品牌 SAUCONY 擁有的 GRID 減震系統,被認為是全球惟一能夠同時提供緩震和穩定功能的中底技術系統,它可以提高運動鞋的穩定與緩震性能。而目前國產品牌還沒有突破這一核心技術。
手機系統(安卓、ios)
目前核心技術開發都屬于國外,其中安卓系統是以 Linux 為基礎的開源移動設備操作系統,主要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由 Google 成立的 Open Handset Alliance (OHA,開放手持設備聯盟)持續領導與開發中,而 iOS 系統則是由蘋果公司開發的移動操作系統,專用于系列的蘋果品牌的數碼。
工業制造(數控機床)
我國數控機床目前還是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數控機床主要依賴于進口。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所需要的 80% 高端數控機床是要從國外進口的。
醫療設備(CT)
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 80% 的 CT、中高檔監視儀,85% 的檢驗儀器,90% 的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心電圖機都是外國品牌。
汽車(發動機、電噴系統)
核心技術的缺失在汽車行業尤為明顯,特別是在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另外,在變速箱以及電噴系統等方面,國外技術也處于領先地位。據悉,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豐田旗下的日本電裝幾乎壟斷了所有中國電噴市場份額,其中,德國博世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 60%。有業內人士指出,從自主品牌到外資品牌、從轎車到卡車、從汽油車到柴油車,中國消費者每買一輛車就會向上述三家外企貢獻上千元的利潤。
家電(線性變頻壓縮機、DD直驅變頻電機)
目前,彩電顯示技術基本被國內幾大企業所掌握,但在白色家電方面,除空調外,國內企業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并不強,包括線性變頻壓縮機(節能省電)、DD 直驅變頻電機(降低設備故障率)、智能灰塵壓縮和光波技術等核心技術基本被國外家電生產商所掌握。
放眼未來,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執著融入生產、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國制造才能實現由“重量”到“重質”的突圍,才能在這個充滿創新機遇的時代,創造出經得起消費者檢驗的產品。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主題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何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以一系列科技進步為代表的顛覆性的技術革新。事實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已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也是與之異曲同工。
對處于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來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為重大。十幾年來,整個世界都目睹了中國一步步走向制造業大國。在國外,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 的服裝鞋帽、各種小紀念品等等。而事實上,真正由中國掌握核心科技的產品又有多少?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質造”,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