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7-01-23 08:55:14
奇葩保險賺錢容易,卻滋長了險企的投機惡習,侵蝕行業發展根基,再不能貪戀它虛假的美味。保險業要做大做強,只有“保險姓?!边@條正路可走
每有重大節日來臨,就有險企推出一些應景的保險產品:像人在囧途險、鞭炮險、拼車回家險、老板莫怪險、中秋賞月險等奇葩險種;還有大量針對熱點事件的霧霾險、懷孕險、喝高險、足球險等,叫外行人眼花繚亂,內行人忍俊不禁。比如,“老板莫怪險”,就是春節回來晚了,或者上班遲到了,單位扣工資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賠付給當事人。這個保險,顯然已經超出了“錢”的層面,單位制度、出勤紀律往哪兒擺?
互聯網時代,這些五花八門的險種迎合了年輕人追求新奇的心態,并嵌進具體的行為模式、消費場景,吸引許多人“順手”消費。然而仔細打量,它們要么是“新瓶裝老酒”,比如所謂“腸胃險”“吃貨險”,不過是一些短期健康險的“變裝”,費率卻更貴;有的壓根兒就不是保險,比如足球險等,沒有基于數據基礎的費率精算,反而有賭博、非法集資的嫌疑;還有的完全有違公序良俗,比如酒駕險、鞭炮險,為違法犯罪行為提供“定心丸”,令公眾憤然。
這些問題,監管層也注意到了。繼強制壽險企業收縮萬能險規模后,保監會近日又對財產保險“不姓保”的行為祭出“大殺器”——日前頒布的《財產保險公司保險產品開發指引》從產品開發到命名等多個方面,明令禁止財產保險“玩噱頭”“炒概念”。
可以說,這個《指引》很解渴,既觸到了當前一些保險產品的痛處,也為保險企業如何腳踏實地、開拓經營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保險業不斷推進產品創新、改善服務,努力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保險需求。但也有不少公司重數量輕質量、重開發輕管理,標準不健全、管控不到位,為了短時間內上規模,把創新當兒戲,跟風炒作,念歪了“創新”經。
保險姓保,首先體現在險企應該把產品開發和創新方向對準國計民生最需要的保障?;诰W上購物的退貨險,險種簡單、費用不高,卻呼啦啦創下單日保單2.1億件的“奇跡”,就是因其滿足了消費者規避網購退貨風險的需要。反觀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多領域裸露在風險中,需要險企來發現、耕耘。比如,雖然運動員保險險種豐富,但缺乏針對普通人戶外運動的意外險;城市居民家庭財產保險仍以房屋保險為主,字畫、珠寶、家電等保險產品少之又少。職業經理人責任保險、醫生職業責任保險等提高社會運轉和管理效率的險種在國外早已普及,在我國卻始終未成氣候,這里面有社會大環境的制約,也跟保險業自身的怠惰不無關系。
保險姓保,還要突出它的產品原理,在條款費率開發過程中,要堅持損失補償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風險定價原則等。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一元錢”保險,其實并不保險,它們或是漫天要價,利用保險產品定價信息不對稱欺騙客戶,或是定價嚴重偏離風險概率,一旦形成巨額索賠,將嚴重破壞保險公司的財務穩定性,最終也將損害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險姓保,有賴于監管部門強化管理。這些年,行業雖然一直在強調“回歸保障”,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保額高、期限長的壽險產品上,對保費年繳甚至日繳、保額小打小鬧的財險產品,盯得不那么緊。加之借力互聯網的四通八達,各類奇葩險種得以爭相生長。這些險種對投保人造不成太大的損失,但整體看,敗壞行業形象,滋長險企投機惡習,侵蝕行業發展根基,再不能貪戀它虛假的美味,要下決心嚴監管,讓險企斷了這個念想。
2016年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3.1萬億元,而根據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到2020年,全國保費收入要爭取達到4.5萬億元左右。對照“十三五”目標,行業發展壓力可不小。但是,無論擔子多重,都不要指望走捷徑。實踐證明,保險業要做大做強,只有“保險姓保”這條正路可走,通過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任何投機取巧,到頭來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