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4 20:53:19
8月14日,“和而不同——清代四川木雕造像展”正式在成都博物館亮相,116尊清代木雕,再現天府文化的“樂觀包容”。
每經記者 張建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每經記者 張建 實習生 鐘雨芯 攝影報道
五百年前,以“湖廣填四川”為契機,四川迎來一次文明與精神信仰的交匯;五百年后,一場原創文化展再次向世人展示四川“和而不同”的精神文明。8月14日,“和而不同——清代四川木雕造像展”正式在成都博物館亮相,116尊清代木雕,涉及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以及祖先像等,不僅展現了造像藝術之美,更反應了古人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
四川作為道教發源地,佛教亦頗為盛行,造像藝術歷史源遠流長。不過,說起木雕造像,許多人可能并不像對敦煌莫高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一樣熟悉。事實上,許多木雕題材在石窟中也能看到,可見木雕與石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從清代開始,木雕以其輕巧的材質和體積,讓百姓們能夠將神佛先祖請進祠堂、家中供奉,逐漸在四川地區流行。
清代初年,“湖廣填四川”,來自湖廣、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紛紛進入,也將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帶入四川,以求得到鄉土的慰藉與神靈的庇護。各地移民紛紛修建宗祠,續修族譜,雕刻祖先像。天府文化的“樂觀包容”,也在這些木雕造像與它們背后所代表的各地信仰的融合中得到充分體現。
據了解,四川清代木雕題材龐雜,數目眾多,此次展覽既是首次對其進行的全面梳理,也是成都博物館首次全部采用館藏文物策劃的原創性展覽。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感興趣的朋友別錯過啦。
先睹為快:
策展人帶你一覽蜀中“百仙”
14日下午,成博特別邀請到策展人、青年作家蕭易帶領部分觀眾進行現場講解,全面釋讀展覽,一覽蜀中“百仙”。
蕭易說:“移民入川,不僅改變了四川的社會結構,也影響了四川人的精神世界。四川不僅佛教道教并行,陜西的關帝、湖廣的大禹、福建的媽祖也在這里匯聚一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形態各異的木雕造像之美,感受百年積淀的文化技藝。
祠堂祖先像
祖先像大多是寫實風格,這尊木雕中的人物穿著紅色官袍,腰系玉帶,頭戴官帽,騎在馬上,借此猜測它的身份應是清代官吏。
藥王孫思邈
清代木雕造像中,文昌、財神、藥王最多,而又以藥王的雕工最好,藝術水準最高。藥王大多身著圓領長袍,手中抓著飛龍的胡子,身下騎著憨態可掬的猛虎,暗合了孫思邈“降龍伏虎”的傳說。
牛王觀音
南海觀音、送子觀音、牛王觀音……牛在古代是重要畜力,耕牛的健康也與農家收成息息相關,牛王觀音則是佛教中國化的顯著標志。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數目最多的便是觀音像。本次展覽共展出27尊觀音造像,件件不同,面相或莊嚴或慈悲,衣紋或精美或細膩,哪怕是歷經時光風霜,起伏間也依稀可見刀工精湛。
送子觀音
蓮花座上的送子觀音造像眉如小月,眼似雙星,面容沉靜,仿佛拈花一笑梵音即起,被觀眾贊嘆為“東方維納斯”,懷抱幼子的送子觀音,似乎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神圣,多了一份慈祥與溫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