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6 23:03:51
每經記者 余蕊均 程曉玲 每經編輯 楊歡
經濟總量超8萬億元、再上3個萬億元臺階。這是西部經濟大省四川最新定下的五年目標。
按目前8300余萬常住人口測算,到2027年,四川人均GDP有望突破10萬元,達到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標準。
上一個五年,四川連跨兩級,成為西部地區首個跨過“5萬億”門檻的省份,2022年GDP超過5.6萬億元。若新目標如期達成,區域發展將迎來歷史性節點。
不過,面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和諸多超預期因素,四川當前面臨的困難、問題和挑戰都不少。拿什么撐起“8萬億”?高質量發展怎樣才能明顯“進位”?
記者注意到,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對此給了五大實現路徑,其中第一條便是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具體包括推動六個優勢產業的營收翻一番,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地標”產業,培育一批千億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等。
“制造強省建設,必須要做強產業支撐,必須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和技術。”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翟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1月15日,2023年四川省兩會閉幕,一系列工作安排經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正式進入落實落細階段。確保今年經濟總量突破6萬億元,“制造強省”須加速突圍。
四川成都,利君股份生產的輥壓機,連續兩年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名單。圖為近日拍攝的利君股份的輥壓機生產線 IC photo
制造業“攀珠峰”
過去三年,制造業成為全球各大經濟體穩增長、保就業的主要發力點。工信部部長金壯龍日前表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在振興制造業。近期召開的地方省級兩會,密集傳來爭當“制造強省”的消息。
記者注意到,2020年至今,“制造強省”已連續四次寫入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且地位愈發重要。
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董事長兼總經理華劍鋒在受訪時表示,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把“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放到了今后五年發展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并要聚力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
根據報告,四川將實施特色優勢產業倍增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培育計劃,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地標”產業。同時,還將實施“貢嘎培優”和“珠峰攀登”計劃,培育一批千億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7年‘六大優勢產業’營收達到10萬億元,在202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翟剛表示,根據測算,要實現翻番目標雖然有壓力、有挑戰,但更有基礎、有條件,立足國家戰略和四川未來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基本面是積極樂觀的。”
目前,四川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和食品飲料兩大規模上萬億元的產業,創建了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3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但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顯然還需要更多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一個可供參考的指標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在工信部遴選的七批次118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中,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四個經濟大省繼續穩居全國前四,而四川的單項冠軍數量則在十名開外。
立得住腳、拿得出手。為此,四川今年啟動實施“珠峰攀登”計劃,就是著眼世界,將新型顯示、清潔能源裝備、動力電池、晶硅光伏、優質白酒等10個產業培育打造為一流產業。
用翟剛的話說,“珠峰攀登”就是鼓勵大家以“世界一流”為目標,強化對標對表意識,打造四川“地標”產業,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登頂”,但一定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本身就像攀登珠峰一樣難。”四川省人大代表、經濟委員會委員、每日經濟新聞·城市進化論主編江然說。
在她看來,產業實力最終要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檢驗,四川要主動對標先進,在技術升級改造、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下功夫,盡快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
讓大批企業“活下來”
數據顯示,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加速轉型的四川,工業化率比全國低近4個百分點,近10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較快。
其結果是,2021年,四川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6,在制造業增加值上分別落后河南(第5)和湖北(第7)4009億元、1638億元。
可以說,西部經濟大省已經到了“補課”的時候。未來五年“工業化率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必須加速推動優勢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
不過,相比發展戰略的宏大敘事,眼下更為緊迫的任務是如何增強企業發展信心、解決企業生存問題。
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2年遭遇罕見高溫干旱災害,1.3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因缺電被迫停產——事實上,有不少企業家代表正是帶著這份“缺電焦慮”走進會場。
為此,四川省省長黃強明確表示,針對暴露出的短板,已重新編制了電源電網規劃,謀劃了超7600億元的電源電網項目,加快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
“我們的目標是變壞事為好事,確保未來幾十年四川不再有這樣的缺電之痛。”他說。
這給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但嚴格來說,又還不夠。
記者在會場采訪時了解到,“環保、缺電、疫情”被四川制造業企業認為是2022年的三重困難,有效生產時間減少2~3個月的,并非個別現象。
進入新的一年,多位人大代表均表示,助企紓困,關鍵是把政策落實落細,同時把受益面、可及性、受益周期等細節問題考慮得再充分一些。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聯副主席、四川鑫電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素清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要針對民企面臨的困難出臺更有含金量的政策和舉措,“含金量”意味著更精準、更有效。
她建議,今后政府一定要加強對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進行跟蹤問效,并建立考核機制,“政策出臺并非結束,而是剛剛開始,還有大量工作需要跟進”,因此,必須建立閉環工作機制,督促紓困政策落到實處。
作為民營企業制造業代表,陳素清在受訪時不忘提醒,“只有讓大量民營企業活下來,才能穩就業,才有建設制造強省的基礎。”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韓春林還建議,在現有穩就業政策基礎上再細化,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并且要堅持三年,“讓一大批企業能夠生存下去,給未來的發展留下根脈、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承壓前行的企業又該如何應對環保壓力?
翟剛認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之一,制造業應該有“環保自覺”。
當前,很多企業經營面臨困難,難點不在不愿意改造,而是沒資金可投入。為此,四川將在全省開展工業企業安全環保節能降碳技術改造,今年先從重點領域推開。
“各級政府的助企政策、產業部門的幫扶措施以及很多服務配套都要跟上,給企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他表示,企業同時也要主動謀劃如何實現自我升級。
通過改造升級,可以一攬子解決裝備水平、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問題,既可以增值還可以降本,“關鍵是把方案制定好,要整體謀劃。”
培養更多“天府工匠”
翻過眼前的“大山”,四川立起一個“制造強省”人設,仍面臨深層次的現實困難。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四川跨省流出人口高達1035.82萬人,僅次于河南和安徽,位列全國第三。進一步看,其流出人口的25.3%,流向了廣東,占比最高。
當70后工人“退休潮”將至,招引、留住年輕一代技能人才的緊迫感遠超以往。勞動力輸出大省從哪兒尋找自己的產業工人?
記者注意到,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天府工匠”,各市州代表團亦對“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抱以高度關注。
一位來自航空領域的企業代表表示,目前不缺擅長高級技術人員,缺的是動手能力強的高級技能人才。“再好的圖紙、設計,也要有人做出來。這是個精細活兒。”他說。
四川省人大代表、德陽天和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工藝組組長李兵也提到,其所在小組能獨立完成操作流程的員工只有10人,用人缺口至少在一倍以上。但即便開出1.2萬元/月的薪資,在當地也招不到合適的人。
對此,多位代表建議強化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創新,加強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訂單式培養”等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機制,推進產教融合,為四川高質量發展和制造強省輸送更多人才。
不只是供需匹配,四川省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主席彭水華還提到了另一種情況——同樣是“打工”,為什么年輕人愿意去沿海,不愿意留下來?
在她看來,個人、家庭和社會多個層面的認可度不夠,是產業工人外流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去,一個家庭出了一名工人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現在的年輕人并不愿意上生產線,工人家長們也不愿意子女再成為工人。“總體社會評價不高,和沿海城市相比,西部三四線城市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也有一定差距。”彭水華說。
在她看來,職業教育現在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要充實產業工人隊伍,還得把評價體系等配套工作做到位,讓“工人”成為一個有認同感的職業。
四川省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守軍強調說:“人才在任何時候都是緊缺的,尤其在我們爬坡上坎、創新突破的時候。”在此過程中,對外引進與自主培養缺一不可。
封面圖片來源:ICphot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