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9 21:28:33
每經特約評論員 李光斗
經濟重啟包括生產、消費和投資的重啟。冬天是積蓄能量的季節,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3年疫情讓中國的電影產業遭遇挫折,人們以為中國電影人都已躺平,而《流浪地球2》在2021年10月投入拍攝,《滿江紅》在2022年6月26日開機,正是在這兩部國產大片的引領下,2023年春節檔電影市場重煥活力。由此可見,財富機會本身就是一個積累與準備的過程,當新財富機會來臨,能否抓住,關鍵在于是否在蕭條的時候為下一次繁榮做好準備。
雖然2023年我們仍然會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但是比黃金更珍貴的是信心,比能源更稀缺的是市場。中國市場仍蘊含著巨大的新財富機會。
新生需求就是品牌創業的好機會
依托于中國市場的基礎優勢,新能源、新基建、新智能、新消費、新生活與新平臺等領域仍具有巨大的重啟機會與投資優勢。新的商機蘊含在“需求、流量、創新、品牌”之中,消費者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或者說社會生活中消費者新生的需求,就是品牌創業的機會,只要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任何行業都可以重新被顛覆。
在新消費的大潮之下,誰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抓住消費升級的趨勢,誰就把握住了中國未來最大的商業機會。同樣,傳統能源轉型與新能源開發風潮之后,新能源應用模式的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疫情沖擊商業社會的活力,也催生商業模式的變革,在疫情之后,仍會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未來在線教育、在線購物、在線開會,甚至在線戀愛、在線就醫都會成為常態。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都因此而受到影響。從“高大上”到“宅萌寵”,尋找新賽道,發現新商機,建立新認知。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商業,每個人都可以做網紅,都可以打造個人的IP。
中國的本土化高科技企業在政策與資源配置上的紅利將會與日俱增。以大數據運用、監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在中國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構建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作為未來競爭的科技高地,各國都開始強化自己的產業鏈,從消費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和智能互聯網演進。人工智能則被視為推進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中國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基礎資源領域核心技術,正在掀起新的投資熱潮。
以大健康與“銀發經濟”為代表的新行業與新賽道煥發出新的商機。大健康產業已擴展到圍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切產業都有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的機會,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獲得更大的健康動力,包括遠程醫療、遠程教學和遠程辦公產業都在加速產業化。遠程醫療正在從單純的線下診斷發展到線上診療,從各項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和擴散,到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為藥物研制提供技術“護盾”,在產業互聯網數字化的架構之下,這個傳統行業正在發生迅速的改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需求與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智能機器人將成為老年護理市場的主力,更有希望成為“拯救”老齡化的剛需希望。對健康長壽、社交情感、老有所享、老有所為的廣泛需求使得“銀發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除了醫療健康、日常消費,老年旅游、保險理財、精神生活、智能健康管理、居家照護、營養與保健品等都有巨大發展潛力。
品牌經濟就是經濟周期的避風港
2023年最大的隱憂之一其實還是資產貶值的趨勢是否能得到遏制。企業的價值存在除了吸收就業掙到錢,還在于企業是否還值錢,在于資產的保值增值,在于企業的現金流是否充沛,以免陷入資產負債表縮水引發的連鎖式衰退陷阱。
正如美籍經濟學家、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圣杯》一書中所指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通常會在極其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后發生。資產價格的崩潰造成在泡沫期過度擴張的企業資產大幅縮水,資產負債表失衡,企業負債嚴重超出資產,這就使得這些企業面臨資不抵債、技術性破產的窘境。然而,由于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并沒有問題,他們并不會選擇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企業會將經營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為“負債最小化”,在停止借貸的同時,將會利用后續的現金流來償還過去的債務,修復受損的資產負債表,希望能盡快走出技術性破產。這種行為,從單個企業來講,自然是理性的。然而如果所有企業同時還債、修復資產負債表,最終則會導致宏觀經濟中出現“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現象。這會導致企業借款需求萎縮,進而總需求減少,經濟則會陷入長期的大衰退。
而有一種資產仍舊是經濟周期的避風港,未來最重要、最持久的變現資產,也是從小企業發展為大企業的橋梁,它就是品牌與品牌經濟。李嘉誠曾言:建立個人和企業的良好信譽,這是資產負債表之中見不到但卻是價值無限的資產。在大重啟時代,品牌作為一種投資戰略的重要性更為彰顯,成為最快速和最持久變現方式的工具之一,企業只有把品牌做好、做強才更有價值,更能安身立命。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最寶貴的資產都是品牌,一個成功品牌往往是任何有形資產所不能替代的。
商品的價格與功能,并不僅是由企業決定的,更在于消費者認為商品得值多少錢,有什么用。如果僅限于產品、價格、渠道與促銷的“一招鮮”,沒有轉化為品牌積淀與品牌優勢,就難以突破“各領風騷沒幾年”,很快就陷入被別人所替代的同質化競爭困局。品牌經濟之所以是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形式之一,更在于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賺錢工具就是品牌。品牌是溢價的利器,推動產品賣得貴、賣得快、賣得多、賣得久,實現持續賺更多錢的目標。即使企業的資產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以天文數字的價格標示,也可能只是沉淀于土地、廠房與設備的數字。而品牌的力量可以加速資金周轉率,帶來更大的現金流,是一種快速和持久的變現方式。
同時,品牌也是從小企業發展為大企業的橋梁。一個小廠、一家小店,沒有品牌支撐,就很難抵御各種風險,只有建立起品牌優勢,才能擁有擴張復制的資本。在營銷和推廣費用高企、大品牌日益形成壟斷的情況下,其實企業無論大小都可以做成品牌;在消費碎片化的時代,更有機會成就品牌。小企業變成大企業的橋梁就是品牌,無論是奢侈品品牌還是日用產品的品牌,都需要在消費者心中烙下自己的印記,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
疫情改變世界的發展進程,新的財富變局應運而生。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順應變化,與時俱進,以新能源、新基建、新智能、新消費、新生活與新平臺為代表的疫后新經濟,將會成為實現轉型突破和財富增長的新亮點。(作者系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央視品牌顧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