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6-15 14:23:24
20世紀初,奧地利醫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了血型,并確立現代血型系統,讓人與人安全輸血成為可能。為了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宣傳和促進全球血液安全規劃的實施,2004年,蘭德斯坦納的生日——6月14日被定為第一個世界獻血者日。
從古至今,血液就被視作維系生命的法則、流動的生命之源,對人類的身體至關重要。今天是世界獻血者日二十周年,今年我國世界獻血者日的主題口號是:“在慶祝世界獻血者日二十周年之際:感謝您,獻血者”。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有關獻血的故事。
血液,是人體內流動的神奇液體,不僅是生命的載體,更是身體各系統協調運作的基石。血液占據人體重的7%—8%,看似比例不大,血液卻決定了人的生死存亡。缺少一定量的血液,身體將無法正常運轉,各種生理功能將受到影響。
關于血液與醫學,其實有一段暗黑歷史。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名字的起源,來自理發師放血的雙刃刀具——“柳葉刀”。這個故事與12世紀后期的歐洲放血療法有關。那時候醫生們秉承一個理念:“無用的多余的血是所有疾病的基本病因。”所以,放血和發汗、催吐一樣,成為平衡體液的方法。然而,醫生建議患者放血,卻不自己操刀,而假于理發師之手。
體驗過放血療法的名人有: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法國皇帝路易十五、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音樂神童莫扎特、“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不獨歐洲,埃及、印度也有放血療法的歷史。
感謝科學祛除蒙昧,感謝我們生活在了醫學如此發達的時代。1628年,英國醫生、生理學家哈維發表了血液循環論,奠定了輸血的理論基礎。1840年,法國醫生皮埃爾·路易斯發表了歷時7年對2000名病人的臨床觀察結果,證明放血療法不僅無效,還明顯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
細菌學的創立、體液說的被推翻、青霉素消炎藥的發明……讓無用而有害的放血療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血液循環論的發表、血型的發現……逐漸揭開了血液的層層神秘面紗。
智能化的血液檢測設備 圖據成都市血液中心
“血樣”文字,出現在各種典籍中。它可以是中醫中的氣血、可以是醫學中的血液;它還承包了豪放和婉約詩歌中的陽剛與柔美,“血”字還代表了中國文人的血性……
甲骨文中,明確記錄了“血”字。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提到“心主身之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是中國典籍里第一次出現血液循環的概念;“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認為,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且相互依存,相互合作。
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認為:心臟是血液的源頭。“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創立了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其中最重要的體液之一就是血液。現代醫學也在認知過程中不斷進步。
古典詩歌漫漫歷史長河中,“杜鵑啼血”成為眾多詩人的“血包”。李商隱“望帝春心托杜鵑”,白居易“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辛棄疾的詩詞,蘸著愛國熱血而成就:“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曹植《白馬篇》:“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王維《少年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那些不見血字但見血性的篇章,抒寫的是胸懷天下、為國赴死的赤膽與俠骨。
因為父親罹患血癥,四川醫學家唐宗海遍覽方書、鉆研經典醫著,尋求血癥的治療辦法。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將血癥精微奧義一一探究,于1884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血癥及其治療方法的專著《血證論》。
在科學技術尚不能人工合成和大規模體外培養血液的情況下,獻血是為臨床醫療機構提供血液或其成分的唯一來源。而外傷性失血、產后大出血、嚴重燒傷、各種血液病和施行大型手術都離不開輸血治療。一旦無人獻血,血庫庫存告急,醫院約血不能及時到位,患者的救治就會發生潛在風險。
科學獻血,也有益于奉獻者的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成年人獻血不超過總血量13%無不良影響。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一次獻血200毫升~400毫升,僅占血液總量5%~10%,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獻血標準線。而定期、適量獻血還能刺激新血細胞生成,增強人體造血活力,改善供血供氧,降低疾病風險,甚至減少癌癥發病率。
德陽綿竹的楊毅文10年無償獻血上百次 圖據川觀新聞
為生命續航,獻血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1998年,我國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1998年至2017年間,我國全年無償獻血人次從32.8萬上升到1459萬,獻血量從400萬單位提高到2478萬單位。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蓋章認證”我國無償獻血總量、血液質量安全水平和臨床用血合理水平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山西太原63歲的慕海林堅持無償獻血21年,做獻血宣傳員16年,他的足跡遍及全國137個城市,共獻血7.9萬多毫升。在慕海林家的墻壁上有一幅中國地圖,在他獻過血的每一座城市上,都貼著一顆他親手剪的紅心。
在河南眾多無償獻血志愿者中,楊予軍及家人義貫長天,在20余年時間里,他無償獻血達321次,妻子楊建霞獻血292次,兒子楊辰也已堅持無償獻血17年,獻血已達139次!
在中國的“血液史”上,四川是積極的建設者。1962年,國內建設最早的血站之一——成都市中心輸血管理站(現已更名為“成都市血液中心”)正式成立。它是國內目前建設規模最大的血站,每年接受近30萬獻血者的自發獻血,年血液采集量居全國前列。
唯一的國家級輸血醫學研究機構也誕生于四川。1965年,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輸血研究所在四川成立,擔負著我國輸血醫學研究與發展的重要使命。
九寨溝地震發生后,數百位成都市民排隊獻血 圖據封面新聞
熱血四川,不懼大災。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德陽綿竹的楊毅文,僅15歲,他被獻血車前人們排著長隊無償獻血的情景深深震撼,“等成年了,我一定要去獻血救人!”這不是一時熱血,從2013年第一次踏上獻血車,10年來,楊毅文無償獻血上百次,累計折合獻血量近5萬毫升,相當于自身血液總量的近10倍,可用于挽救100余人的生命。
天地英雄氣,獻血一起扛。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8月10日,天府廣場獻血屋,身穿藍衣的外賣小哥們排隊登記,準備為災區集體獻血,外賣藍與血站紅,交相輝映。每逢大事看擔當,獻血車、獻血站前排長隊等著獻血的場景,每每在巴蜀城鄉大街小巷呈現,成為最美風景,讓人熱血沸騰!
與川人的一腔熱血同時升級的,還有獻血設施。2022年,四川首個獻血太空艙“飛臨”成都,并且在2023年進行了提檔升級,四川省首個智能采血系統正式“上崗”;2024年,這個“太空艙”又降落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成為四川首個醫療機構“太空艙”獻血屋。
成都市血液中心和四川省人民醫院深入合作的“聯名款”獻血太空艙 圖據成都市血液中心
近年來,四川各地也不斷涌現出“熱血英雄”。有人遵守規定的獻血間隔期“卡點”獻血,5年多獻血122次,不浪費一次“獻血機會”;有人不僅20多年來自己一直默默堅持定期獻血,還建立了愛心獻血交流群,鼓勵更多人加入,為生命續航助“一臂之力”;還有人將自身的稀有血型登記在冊,隨叫隨到,累計捐獻“熊貓血”3200毫升……
熱血澎湃正當時,為他人生命續航,與善同行,與愛共進,無償獻血,我們都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撰文/張崢 譚羽清 閆雯雯 吳德玉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