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4-10-09 16:46:16
川劇《香滿堂》演出現場。徐浩煊 攝
9月27日晚,成都錦江劇場內,由南充市川劇團打造的原創川劇《香滿堂》在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中登臺亮相。“這是一部講述川菜傳承發展的現代川劇,上座率超90%,沒想到演出效果這么好。”南充市川劇團黨支部書記李鴻斌說。
本屆活動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首次整合川劇節和川劇匯演兩大品牌,由川渝兩地聯動策劃實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盛會。
就在10月1日,9月1日起同步施行的《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簡稱《條例》)“滿月”。作為全國首次在文化領域開展的省際實體性協同立法,《條例》的施行將為川劇帶來什么?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川劇如何更有“戲”?
看優勢:底子強、受眾廣 川劇全國“圈粉”
“川劇保護傳承立法讓大家更有底氣,為川劇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表示,大力發展川劇,有底子更有群眾基礎。
川劇《香滿堂》演出現場。徐浩煊 攝
川劇起源于明代,流行于川渝云貴及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傳承300多年來,我省川劇衍生出資陽河、川西壩、川北河和下川東四大流派,不僅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傳統文化,更以噴火、變臉等表演特技享譽海外。
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來自重慶的川劇《江姐》和來自四川的川劇《草鞋縣令》,雙雙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同一地方劇種兩部作品同時獲獎,說明川劇底子夠硬,在全國的傳播力、影響力再次提升。”沈鐵梅說。
錦江劇場。徐浩煊 攝
同樣“硬”的,還有川劇的群眾基礎。以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為例,該院近5年年均演出量達600余場,每年觀眾均達20余萬人次。去年,該院藝術項目、演出、產業等收入創歷史新高。
“平均每天兩場演出,《江姐》《花自飄零水自流》《白蛇傳》《夫妻橋》等傳統大戲,在華北、華東地區同樣受歡迎。”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院長蔣明睿介紹,去年,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重慶市川劇院攜手赴港獻演,三天時間上演兩場《李亞仙》及一臺折子戲專場。今年,《江姐》等川渝優秀劇目還在北京、河北、陜西等多地巡演,在全國戲曲舞臺“圈粉”。
看短板:人才青黃不接、陣地丟失 川劇振興亟待破局
“這場演出的成敗,對于我們這個縣級川劇團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場‘大考’。”回憶起7月29日晚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演出時的情形,從業45年的瀘州市合江縣川劇團團長帥應能仍記憶猶新。
合江縣川劇團原創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劇照。向波 攝
一場演出為何稱之為“大考”?帥應能說,合江縣川劇團是瀘州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個縣級川劇團,目前共有7名成員,包括團長在內的6名演員、打擊樂手都將在2025年底前陸續退休。“最后一名演員也將在3年后退休,一旦‘考砸了’,這可能就是我們退休前的最后一場登臺演出。”
合江的案例僅僅是一個切片。人才青黃不接,是各地川劇團面臨的普遍問題。
資陽市樂至縣川劇團2012年改制成樂至縣文化藝術中心后,編制30人,但原有的在職人員僅11人。“這其中還有6名老同志,最近兩年將陸續退休,如果不補充新的力量,根本運轉不了。”樂至縣文化藝術中心黨支部書記楊春介紹。
川劇藝術流派“資陽河”。圖據樂至縣融媒體中心
縱觀全省,“缺人”的背后,縣級劇團的數量、規模也極度萎縮。“從鼎盛時期的‘一縣一團’,到如今縣級劇團幾乎‘全軍覆沒’,有的地方甚至一個市都沒有一個川劇團。能上臺演出的隊伍,一只手都數得過來。”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杜建華說。
同樣缺少的,還有陣地。“沒有固定陣地,我們的心常常是懸起的。”重慶市唯一 一家民間川劇團——龍群川劇團負責人龍群介紹,沒有陣地就很難保證正常演出,也很難形成固定的觀眾群體。
在8月29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徐建群表示,盡管近年來川劇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存在人才青黃不接、陣地丟失嚴重、市場極度萎縮等問題,川劇振興亟待破局。
看關鍵:條例施行 為川劇更有“戲”提供法治保障
9月23日,樂至縣傳來好消息。時隔45年,樂至縣文化藝術中心再次迎來“新鮮血液”——首批19名川劇委培生正式簽約入職,成為專業演職人員。
樂至縣首批19名川劇委培生簽約入職。樂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四年前,我們與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攜手開展聯合定向委培川劇人才的工作。四年后,19名年齡符合要求的委培生‘出道’,畢業就‘入編’。”楊春告訴記者,有了政策支持,當地將在“新生代”培養、節目排練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邀請名家名師進團講課,帶來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創作理念。
“《條例》規定,要加大對川劇領軍人物、緊缺人才和后備人才的培育力度,各級教育等主管部門,應當指導和支持開展川劇進校園工作。這為我們搭建人才重地提供了重要支撐。”李鴻斌透露,時隔8年,南充市川劇團與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聯合開辦“川劇非遺傳習班”,將于明年3月再次招生,為川劇傳承“選苗”。已有多所當地中小學校表達意愿,希望能建立川劇人才選拔基地。
樂至縣川劇委培生對著鏡子觀察自身動作的完成度。向宇 攝
而在《條例》中,“將川劇保護傳承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將川劇保護傳承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等條款,也讓各地川劇團負責人心里更有底。
“這意味著我們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川劇理論研究和劇本創作,更緩解了‘不演不賠,大演大賠’的尷尬現狀。”帥應能說。
更多的川劇陣地,也將陸續建立。以南充為例,占地面積1270平方米、設有近400座的南充市川劇團劇場新址設計圖,正在做最后的圖紙修改。未來,一個集辦公、服化道、演出、排練等功能于一體,以專業戲曲演出為主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將在南充拔地而起。
“這也為基層院團、民營院團突圍帶來更多可能。”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袁藝表示,四川將組織國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走出劇場,走進街巷,深入景區、場鎮、古戲臺等場地,將豐富的文化產品送到基層。
“更多的可能”也出現在文旅領域。“川劇+文旅”,已有不少景區景點向川劇團發出邀約,謀求合作。“這兩天有不少景區負責人與我們聯系,想在文旅場景中植入川劇文化元素,引入或原創劇目。”李鴻斌介紹,為配合川劇市場的拓展,南充市川劇團計劃結合聲光電、LED布景等新技術,打造一批川劇小品、武俠劇、言情劇,抓住年輕受眾的眼球,力求讓川劇更有“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