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8 22:10:03
袁正剛認為,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是行業發展的新模式。建筑業亟需通過數字化轉型提效,提升行業利潤率,保證行業持續地良性增長。同時,還要提升行業數字化投入和應用比例,打通設計到運維的閉環,賦能行業精益發展。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陳旭
12月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第十三屆中國上市公司峰會在成都舉行。
本屆峰會聚焦“壯大耐心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主題,深入探討中國資本市場變革和影響、大變局下的投資邏輯、耐心資本的歷史性機遇等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使得本屆峰會的召開更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峰會主會場上,“創新”“科技”等熱詞被與會嘉賓多次提及。特別是在AI浪潮下,中國傳統產業如何走出新路?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袁正剛在主旨演講中給出了觀察和思考。
作為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廣聯達聚焦運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和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行業AI等數字技術助力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80余家分(子)公司,在中國建筑信息化市場處于領導者地位,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才是行業發展的新模式。”袁正剛認為,建筑業需通過數字化轉型提效,提升行業利潤率,保證行業持續地良性增長。同時,還要提升行業數字化投入和應用比例,打通設計到運維的閉環,賦能行業精益發展。
袁正剛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主辦方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國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78萬億元,同比增長4.8%,帶動的產業鏈上下游總產值達13.83萬億元,同比增長4.6%。
袁正剛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建筑業產值走高,但增長率和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與發達國家相比,行業利潤率相對較低。從全球范圍看,建筑業勞動生產率也落后于社會平均水平。
此外,安全問題高發以及直接創造價值時間偏低,也是建筑行業需要面對的挑戰。
“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認為,在建筑行業,現場作業只有30%的時間能夠直接創造價值,其他70%的時間都由于進度計劃、生產資料等原因被浪費,而制造業巨頭豐田工廠直接創造價值的時間可以達到80%。
袁正剛認為,建筑業管理的特點和復雜性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具體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高度專業、高度協同、高度獨特以及高度動態。
例如,在“高度協同”方面,沒有任何單一企業能夠獨立完成一座橋梁或一棟建筑的建設,而是需要眾多企業,有時甚至多達數十、上百家企業協同合作才能實現。
又如,在“高度獨特”方面,每棟建筑、每座橋梁都有其獨特性,它們的地點、設計、成本都各不相同。
“建造過程的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袁正剛強調,將精益管理融入整個建筑行業,這背后不僅是制造業精益管理的簡單移植,而是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建筑業需通過數字化轉型提效,提升行業利潤率,保證行業持續地良性增長。同時,需提升行業數字化投入和應用比例,打通設計到運維閉環,賦能行業精益發展。
那么,建筑業和建筑企業究竟該何去何從?建筑企業還會繼續以前的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嗎?
對此,袁正剛篤定地給出答案:“以精細化管理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才是建筑行業的新發展方向。”
洞悉房地產行業背后的真實需求,袁正剛認識到:并非社會不需要房子,而是社會不需要那些水平不高、品質不高的房子。
在他看來,未來應該有更高水平、更高品質的房子出現,整個建造過程需要革新、變化。因此,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的數字化轉型將不僅是中國建筑行業發展的新模式,也將是全球建筑行業的新模式。
這種新模式將如何利用新技術賦能呢?袁正剛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自動化、平臺化以及智能化。他表示,自動化將減少人工體力勞動;平臺化將產生大量數據,促進多專業、多企業間的協同;而智能化則利用建筑行業高度動態、高度專業的特性,幫助企業作出更好的決策,建造更好的房子。
袁正剛介紹,這兩年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速度非???,但僅僅依靠大語言模型還不足以解決行業問題,需要融入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特有算法。“因此,公司這兩年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結合行業知識,與應用場景相結合,打造了建筑行業AI大模型AecGPT,目前已覆蓋七大應用場景,包括AI智能設計、AI算量、AI斑馬進度、AI物資管理、AI交易、AI安全、AI教育等。”
在他看來,行業大模型是“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以新一代AI驅動的方案設計產品為例,在確定指標后,可以生成成百上千的方案,從中找到最優解,而且能快速估算成本,精度誤差小于20%。同時一鍵生成效果圖也能讓建設方和決策者清楚地看到建筑的最終形態。
“這樣的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基于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精細化管理,已經開啟了建筑行業數字化的新篇章。”袁正剛如是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