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0-09-17 17:04:40
這是一次艱辛而動人的命運大遷徙;這是一場氣壯山河的家園大重建;這是一部鳳凰涅槃的創業改造史。
跨越兩世紀、持續18年的三峽工程大移民,至2010年宣告結束。百萬移民安置任務全面完成,曾經橫亙在中國政府和三峽建設者面前的“世界級難題”,終告破解。
回首遷建之路,下有移民群眾“舍小家、顧大家”,為三峽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行為;上有國家不斷修正、完善安置政策,努力維護移民群眾利益的舉動,最終促成了這一百萬移民順利搬遷的壯舉。
近幾年來,在中央強有力的持續支持下,三峽庫區人民負重前行,全力建設新家園,庫區基礎設施和社會面貌大為改觀,特色產業日漸興起,百萬移民逐漸走上安穩致富路。
“搬得出”成功實現
建設三峽工程,根治長江水患,并發揮其巨大的電力、航運效益,是國人的百年夢想。但三峽水庫淹沒區涉及重慶、湖北兩地20多個區縣,上百萬移民需避讓搬遷、重建家園。移民能否“搬得出”,成為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
自工程開建以來,庫區人民無私奉獻,毅然“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一部分移民離開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瘠薄的山梁臺地上;更有16萬多移民離鄉背土,揖別祖祖輩輩居住的故園,帶著家鄉的泥土,遠赴十幾個省市重新安家。
涪陵南沱鎮坪西壩依靠種植特色作物,人均年純收入6000多元,是三峽庫區“首富村”。但為了建三峽,村民含淚刨掉了帶來財富的蠶桑、龍眼、榨菜和柑橘樹,重新創業!云陽縣高陽鎮紅廟村50多歲的移民冉以奎,種了300多株佛手樹、柑橘,辦有小酒廠。政府動員他外遷,老伴哭腫了眼,他勸說:“哪方水土不養人,再創家業不就是苦點累點。為三峽作貢獻,值!”這個村26位冉姓移民跟著他主動外遷。
為了清庫蓄水,萬州區武陵鎮禹安村65歲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淚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親手栽種的定情樹。巫山縣培石鎮培石村譚成棟的父親臨終前說:“我要葬在江邊,聽著江水聲,才睡得踏實。”但為了三峽庫區水質,譚成棟給父親遷了墳,僅這個鎮,十幾年內就要遷墳幾百座……
為維護好移民群眾利益,18年來,國家根據移民工作實際,不斷調整、完善安置政策。搬遷之始,國務院在1993年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中,就明確提出“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多渠道、多產業、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并莊嚴承諾“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
遷建過程中,面對庫區人多地少、容量不足,基礎設施欠缺等一個個“攔路虎”,中央分別做出“鼓勵更多農村移民出縣、出?。ㄊ校┌仓?rdquo;“加大庫區搬遷工礦企業結構調整力度”“新增移民安置人口和投資概算”等多項重大政策調整。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目前,三峽庫區共搬遷移民139.76萬人,安置任務全面完成。參與移民工作近20年的國務院三建委原副主任甘宇平深有感觸:“正因為有了移民群眾的奉獻、犧牲,有黨和政府不斷維護和發展移民的利益,三峽百萬移民‘搬得出’的目標才得以如期實現。” NextPage
移民生活逐步改善
三峽工程百萬移民,不是簡單的人員遷徙、家園變換,而是經濟社會從打亂到重構的艱辛歷程。這期間有“陣痛”,有彷徨。但近幾年來,中央和庫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編織起一張包括就業、社保在內的“民生保障網”,使移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云陽縣青龍街道濱江社區是一個移民聚居區,居民多為下崗失業人員。宋發伍夫婦多年待業在家,生活比較困難。日前,經社區居委會推薦,他們被縣城對岸的馬嶺羊場聘為管理員。宋發伍說:“按照協議,兩人每月可以掙2000元錢,家里的日子要好過多了。”
在三峽庫區,像宋發伍一樣,過去因找不到工作,生活陷入困難的移民家庭,為數不少。為此,庫區各地一方面大力振興產業,另一方面通過崗位扶持、勞動技能培訓,納入低保等,千方百計開展就業幫扶和生活救助。
中央先后拿出6億多元專項資金,培訓移民30余萬人,資助4萬余名移民子女接受中職學歷教育,其中六成參訓移民實現了上崗再就業。
重慶庫區還通過勞務輸出、鼓勵自主創業等多種措施,消除了城鄉移民“零就業家庭”。今年,重慶移民部門又籌集資金計劃為庫區培育1000名創業明星、1萬名小老板,帶動10萬名移民就業。
國家還專門設立三峽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將移民困難群體全部納入居民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體系。
近年來,移民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統計顯示,2009年,僅重慶庫區就新增移民就業5.8萬多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由過去最高峰近20%下降到8%,城鎮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231元,農村移民人均純收入為4998元,同比增幅均超過10個百分點。
庫區特色產業興起
百萬移民安穩致富,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庫區原有的工礦企業,大多規模小、技術落后、效益低,在移民遷建過程中,大量的被關停。
為此,中央專門編制出臺《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結合庫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制造業,整體推進庫區旅游業發展,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庫區各地也積極探索破解“產業空虛”的新路子。
二期移民后,移民重鎮萬州區一多半工礦企業關閉破產,“產業空虛”形勢嚴峻。近年來,萬州依托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鹽氣化工和多晶硅生產一體化的循環經濟,還引進山東如意紡織、江蘇大全、廣東雷士照明等10多個技術含量高、綜合效益好的大型項目,吸納就業近2萬人。
庫區不少農村則憑借三峽良好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經濟。睦和村是涪陵區的重點移民村,搬遷后,大量土地被淹,造成人多地少,村里果斷調整了產業結構,將2500畝土地全部種上龍眼、枇杷等經濟林木。村支書劉家奇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產的優質荔枝、臍橙和南方早熟梨等正加倍“回報”村民。近3年來,全村累計產果量達到5600噸,銷售收入3400萬元,平均每年每個村民增收3萬多元。
為助推庫區產業發展,中央還專門設立總額50億元的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目前,僅重慶庫區就累計安排產業項目1037個,新增就業崗位近7.6萬個,安置移民就業2.3萬余人。在產業基金的扶持帶動下,庫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已經起步,初步形成了以柑橘、榨菜、中藥材為主的農業產業,以化工、紡織為主的工業產業,以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為主的旅游產業。 重慶市統計顯示,三峽庫區GDP增速已連續4年超過重慶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重慶庫區GDP增長19.1%,財政收入同比增長6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