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1 01:23: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北京
銀率網數據顯示,截至昨日(1月30日),銀行1月份累計發售理財產品僅1125款,比去年每月1636款的平均值減少了近30%。巨靈財經的數據則顯示,銀行在1月份發行至少682款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1%。
民生銀行的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所以今年1月份的發行量會比去年的均值少,最主要是因為去年下旬銀監會限制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
節后量價暴跌
巨靈財經顯示,在1月份682款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投資期限在1~3個月的理財產品較多,共463款,占比為67.89%,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7%。其中,期限在1個月~2個月的理財產品共有13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4%。
春節之后,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大跌,預期收益率也隨之走低。從1月25日到1月31日共發行理財產品僅30款,與月初前6日的176款相比大幅減少,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6%,低于月度平均值0.45個百分點。
其中3個月以下的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1%,低于同期限產品的月度平均值0.36個百分點。
銀行在1月份發行的投資期限在3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共219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6184%。平均收益率高于6%的產品共20款,大部分為非保本浮動型,其中最高的達8%。
銀監會去年10月份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在今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國家高級理財師姜龍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需要時間來領會和消化其中的要點,所以影響到近期的發行量。
理財專家徐建明則認為,理財產品有著吸收存款的意義,由于一般年初的時候銀行的資金會稍微寬松,所以發行量就有所減少。
預期收益率或降
一位國有大行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去年理財產品雖然火爆,但是實際上銀行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理財產品能帶來手續費收入、增量的客戶、品牌和其他的綜合收益,但是中資銀行說到底,利潤來源還是利差。”
“所以銀行是你做我也做,但是誰也不會太過火。工行就不是以高收益來吸引客戶的,他們客戶資源多,收益不高的也有客戶買,因為存量客戶多。在理財產品前方沖鋒打價格戰的是對品牌有要求的銀行,比如民生、招商、光大等。還有就是小銀行,希望通過讓利,吸收一些新增客戶。”該人士指出。
徐建明和姜龍君皆認為,今年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會比去年下降。CPI走高是推升去年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去年年底CPI已經開始下調,今年市場也普遍預期銀根會有所松動。
“如果資金緊張,不排除今年會有很多高收益的出來。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理財產品的收益普遍會低于去年。”姜龍君表示。
另外,股票、房地產、黃金等非固定收益市場會跟理財產品爭奪資金,從而影響理財產品的走勢。姜龍君認為,非固定收益市場今年或多或少會有所恢復,投入到理財產品的資金會減少。
徐建明則認為,雖然他看好今年的股市,“但是股市在最低迷的時候,老百姓是暫時意識不過來的,所以現在很多資金還是會選擇固定收益產品。所以今年理財產品的種類會減少,銷售量會提高,收益不一定會走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