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1 17:05:57
每經編輯 王迎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衍生的食品種類越來越多,食品分類愈來愈細,由此而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從“三聚氰胺”、“非法添加劑”、“染色饅頭”、“蘇丹紅”到“毒豆芽”、“瘦肉精火腿”、“毒血旺”、“地溝油”,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反映詬病的經常性話題。
黨和政府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從國家層面看,國務院成立有國務院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國家食品安全的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有15個部門參加。從執行層面看,各級人民政府設立有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局,監督管理食品各環節安全事宜。既然有比較完整的監管機構,為什么仍會出現較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從源頭上把控住安全閥門。食品安全源頭治理牽涉面廣,僅以農業產業化為例:農產品污染治理直接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化肥、農藥、獸藥、漁藥和各種添加劑放開經營后,初級農產品源頭污染較多,部分食用農產品藥物殘留及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因此上述問題只有從立法層面入手,細化完善相關法規條例,然后督促檢查行政監管到位。比如說全國人大可以推動從農業畜牧業集約化、規?;?、標準化方面入手,制定有關規范(如奶類制品標準應與國際接軌等)即可避免有關食品標準的爭議,進一步確立人大的權威性。
鑒此,特建議在全國人大設立食品安全專門委員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