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8 02:13:42
但熱錢是否真的能如前兩次量化寬松一樣,再次大肆重返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上周,美國宣布推出被市場稱為“無盡版量化寬松”的QE3,世界各地都感受到金錢的熱浪來勢洶洶。只要有一個合適的海岸,它們就能擊出巨大的浪花。
大浪未至,經濟上的 “敏感地區”已經開始有所反應。上周五,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期貨價格集體走高;人民幣即期匯價大漲151個基點,收創逾4個月新高;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趕緊宣布收緊香港本地市場二套房貸款按揭等系列新政,即時生效。
但熱錢是否真的能如前兩次量化寬松一樣,再次大肆重返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分析師稱,由于經濟下滑,熱錢在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對中國感興趣。
另外,因經濟下滑、CPI回落、外匯占款增速疲軟、熱錢流出,中國今年以來開始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如今QE3襲來,將擾動中國的CPI、外匯占款等變量,中國貨幣政策的應對也趨復雜。
熱錢或流入有限
據美聯儲公布的貨幣政策聲明稱,美聯儲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加上正在執行的扭轉操作,預計美聯儲每月將投放85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
在過去三年,美聯儲共推出了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2009年至2010年年初的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中,美聯儲購買了1.25萬億美元抵押債券、3000億美元美國政府債券和1750億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債券。在2010年至2011年的QE2中,美聯儲購買了6000億美元政府債券。
“新一輪量化寬松沒有說總額和截止時間,所以總量不好估算,美聯儲也可能會隨著就業市場的好壞,在這基礎上進行增減。量化寬松的終極版,會成為靈活和常態化的工具,直到失業率降到合意的水平位置,估計至少要低于6%。”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分析師蔣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那這段時間釋放出來的資金會流向何處呢?當年QE2推出來之后,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由于國際資本追逐利潤,美國新增加的6000億美元的相當一部分將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給這些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挑戰。
當時,新興市場國家決策者都紛紛表示會密切留意國際資金流向,以防大量熱錢涌進。2010年11月份,周小川也指出,QE2或會導致熱錢不斷流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10年熱錢凈流入355億美元,占我國外匯儲備增量的7.6%。
新一輪的量化寬松出來之后,市場對熱錢的流入并未表現出特別的擔憂。招商銀行市場金融部分析師劉俊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速不如當年,并不被國際市場特別看好,所以短期來看,目前進入中國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別高,熱錢將主要流到美元資產中。
蔣舒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前兩輪的量化寬松里頭,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和美國股票價格都遭到拉升。這告訴很多國際資本,量化寬松能讓美國的商品市場受到刺激,因此短期內會讓很多資金存留在美國。
不過長期來看,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不確定性比較大。
貨幣政策或趨謹慎
公開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份起,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路走低。直到8月份才錄下今年4月份以來的首次環比上升,不過也僅上升了0.2個百分點至2%,仍處于低位。
今年以來,擺脫了CPI高企陰影的中國,在GDP下滑、外匯占款疲軟的形勢下,國內的貨幣政策從緊縮轉向適度寬松來刺激經濟,各種大型基建項目也在近期密集啟動。而恰在此時,美國和歐洲央行均推出了“無盡版”的量化寬松,這成為了貨幣政策決策者頭上的一朵烏云。
“好的方面,如果使得美國失業率下降、經濟復蘇、需求增加,對全球經濟是有正面影響的??墒菍π屡d經濟體的負面效果可能馬上就能體現出來。”蔣舒認為。
首先,按照前兩輪量化寬松的經驗來看,美元大量投放到市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會走高,使得原材料成本升高,傳導到最后的結果是國內物價上漲。另外,美聯儲投放出來的資金會把美元指數砸低,新興市場貨幣隨之升值,對對外依存度較大的新興經濟體造成沖擊。
“通脹起來,現在貨幣政策可以選擇的余地就很小了。如果美元指數突然回到71點、72點的水平,我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就很大。所以短期來講,中國貨幣政策是偏謹慎的。”蔣舒認為。
今年以來,外匯占款都呈現出增長疲軟,甚至負增長的狀態。從8月份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來看,7月外匯占款凈減少38億元。7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FDI)75.8億美元,同比下降8.7%。而6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0億美元,同比下降6.9%。
哈爾濱銀行分析師崔小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美國新一輪的量化寬松如果造成外匯占款增加,從長期來看,央行有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壓力。蔣舒和劉俊郁也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在未來可能會因此謹慎一些。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指出,美元或許會因此貶值,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將隨之升值,進而出口企業將受到沖擊。“到時候為了刺激出口,也許需要運用財政政策。”劉俊郁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