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 01:02:37
畢曉哲
日前,長沙市長張劍飛接受采訪,稱“銀行存貸比全世界最高,存款利率是3,貸款利率是6,所以中國的銀行全世界效益最好。老百姓存款并沒有得益,而銀行實際上是得益的,這是以加重地方財政負擔為代價的。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10月6日瀟湘晨報)
長沙市長在接受采訪時說出的“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闡述了兩個現實:一是壟斷行業利潤分配機制不公的問題。銀行業作為比較賺錢的壟斷企業,帶有國有和公共屬性,在創造了巨額利潤之時,“自己”分配的比例過高,有變相占有和剝奪公共財富之嫌;二是存款貸款利差過大的問題。長沙市長張劍飛所說的“銀行存貸比全世界最高,存款利率是3,貸款利率是6”符合當前國內銀行的利差現狀,這也正是為什么說“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的重要依據。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 “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的現實,揭的不過是國內銀行的 “短”。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在世界500強中排名靠前。據財富中文網7月9日發布的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四大國有銀行全部進入財富世界100強,工商銀行排名從去年的77位上升至54位,建設銀行從108位上升至77位,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從127位、132位上升至第84位和第93位。
中國銀行業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業”,上述排行榜單及銀行業利潤來源的 “大頭”就是“吃利差”。國內銀行的凈息差 (貸款利率減去存款利率)普遍在2.5%~3%,是國外銀行的十多倍,這構成了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正是因為有如此高的利潤,竟然讓一些銀行行長都感覺“不好意思”。
“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說明銀行僅靠“利差”就可以輕松賺錢。而“利差過高”的背后,實質是壟斷企業借助的是政策性優勢,是政策給予的利差保護和高利潤,暴露的不過是銀行業創新性經營的不足。國外有同樣發達的銀行業,國外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卻不是“利差”,而是其他新興業務和“中間業務”。在同樣的市場機制之下,如果失去相應的政策性保護,“敗退”的一定會是國內銀行業。這不僅是“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的現實,也是一個中國銀行業“競爭力”相對不足的事實。
客觀來說,“趨利”當然是銀行業的天性,“哪里有錢好賺就在哪里賺”也符合市場原理,但通過高企的“利差”賺得盆滿缽滿,不算什么真本事。一方面,利差高的現實導致在高利潤之下,對民生福祉而言是一種限制和剝奪,在這種 “無差別”的高利差之下,猶如一個“雁過拔毛”式的賺錢機制,會阻礙貨幣與及商品流通,長遠來看對國內經濟不是什么好事;另一方面,看起來“賺”“全國人民都給自己打工”的錢好賺,卻是一個不可持續的賺錢之道。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序推進,銀行業市場的進一步放大,當全國人民不再為銀行“打工”的時候,這種“吃利差”的好日子終歸要到頭?,F在看起來賺錢很是輕松的模式,反而會成為中國銀行業長遠發展的掣肘和隱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