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承德縣“雞慌”:養雞風險高 養殖戶紛紛退出

    2013-04-03 00:49:25

    記者奔赴河北,對承德當地的規?;B雞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以求探討我國家庭農場之路。將肉雞養殖作為三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的承德縣,如今鬧起“雞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彭斐 河北承德攝影報道    

     

    中介篇:三融進中介出 養殖戶議價角色缺失

    “哪個地方都有養得好,養得不好的,這主要看人。一宿一宿地睡覺,不起來看爐子,肯定養不好,這玩意就是個功夫錢。”對于養殖戶們反映的虧損問題,三融公司合同部人士稱。

    對此,張守廷直言:“不可能,老養殖戶養雞都細心著呢,不說別的,以前都還行,怎么就現在不行了呢?”

    張守廷所說的以前,是在三融公司成立之前,彼時,當地養殖戶多與北京大發正大公司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承德縣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正是與來自北京的公司在“公司+農戶”模式下的盈利,才促成了后期三融公司的介入。

    公開資料顯示,承德縣合同肉雞生產始于2000年底,首先是與北京大發正大公司合作,2006年又引資組建了三融公司。

    隨著一家新企業的組建,養殖戶與企業的合作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在一位有著10余年肉雞養殖經驗的農戶看來,最大的不同就是現在是農戶與企業直接結算。

    一位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2009年肉雞在承德縣迅速做大之際,原本在養殖戶與公司之間負責聯系的中介,承德縣牧興養殖服務中心悄然退出了。牧興養殖服務中心的賈姓經理表示,三融公司在進入承德縣時,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要中介。

    去年底,承德縣農發辦主任孟令鈞曾表示,由于縣內缺乏肉雞屠宰加工廠,出欄的肉雞在回收運輸過程中死亡率和失重率高,直接降低了養殖戶收益。

    “做大做強一個產業,必須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在孟令鈞看來,盡管承德縣肉雞產業規模在不斷壯大,但還只限于肉雞的養殖和毛雞的出售。

    據河北新聞網消息,去年7月13日,河北三融集團投資建設的承德三融食品園開工,該項目選址石灰窯鄉河西村,計劃占地1000畝,總投資25億元。據悉,承德三融食品園項目全部竣工后,預計年銷售收入達93億元,利稅8.8億元,養殖戶戶均增收3.5萬元以上,安排2.3萬人就業。

    “現在政府推廣的力度特別大,就是把肉雞生產,作為年底各鄉鎮考核的一個標準,甚至是一票否決。”承德縣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在鄭宇潔看來,“公司+農戶”的模式已可以算作是“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模式,但這個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必要在中間加一個中介組織,表現為農民自發形成的合作社組織。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農民合作組織有助于現代農產品的增產、銷售,以及生產資料供應,至于合作社能不能發揮具體作用,還很難說。

    姜桂學表示,需要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成立農民能做主的協會,“不合理我就不買你的賬,不養你的雞,你企業還能發展嗎?”

    在一位當地養雞戶看來,正是由于中介的缺失,使承德縣的肉雞養殖如同一場賭局,養殖戶就像牌桌上的賭徒,不同的是,一旦沒有了本金,他們甚至很難主動退出。

    農戶篇:養殖戶貸款難 后續資金如何著落?

    幾年前,肉雞養殖在承德縣異常紅火,甚至是“有錢人”才能參與的游戲。孟凡林表示,早前養雞戶的家里多少都有幾萬塊錢,基本上屬于村里的富裕戶。

    宋文國稱,相比于一個雞棚至少10多萬元的造價,政府的補助平均在每個棚上只有1萬元左右,最終還是要貸款借錢,信用社不夠,就發動親戚朋友。

    “缺錢”并未阻擋農戶建雞棚的熱情。2007年,宋文國建第一個雞棚時,僅釘子錢就花了1800元,他的3個雞棚前后投入34萬元。在這期間,他的3輛大貨車及縣城的窗簾店先后賣掉,錢款全部用在了建雞棚上。

    同樣是松樹溝村的趙振仿,在雞棚建到一半時沒錢了,在聽取鄰人建議后,趙振仿決定外出打工,最終湊齊了建雞棚的錢款。

    養雞之初,宋文國曾算過一筆賬,“正常情況下,一年能養5茬雞,一個棚一茬就能賺1萬元,多蓋幾個棚也就賺得更多。”

    在承德縣,有著如此算盤的不只宋文國一戶。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承德縣肉雞出欄600萬只,目前全縣飼養能力則達到6700萬只。

    而在承德縣養雞規??焖贁U張的背景下,對宋文國和眾多養雞戶而言,“賺錢”猶如畫餅一般。

    宋文國表示,“好的情況到手的純利能有三五千。”但宋文國強調,“這是最好的,賠錢的明顯要多。”

    尹艷春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棚就說10萬元,承德縣癱瘓的雞場700戶還是有的,本錢下來就得7000多萬元,這些棚到現在幾乎都沒回來本錢。”

    在曾連續兩年被評為養雞先進村的松樹溝,記者了解到,在該村的9個養雞大棚中,只有原支書孟凡林一家仍在養雞。

    “就我們承德縣這些癱瘓的雞場,得多少錢呢?”趙振仿表示,現在養雞戶基本上在外面都有借款,欠債對他們來說已是常態。張守廷則表示,好多都是貸款聯保,養雞的還不上了,其他聯保戶掙點錢,全都幫著還賬了。

    承德縣對肉雞養殖出臺的貼息政策顯示:以每只雞最高不超過15元的貸款額,年息4.8%貼息標準貼息一年;扶貧村可以爭取到5%,由縣扶貧辦給予貼息。

    “養雞戶貸款都得幾萬元,十幾戶下來,(僅滿杖子鄉)養雞貸款就得四五十萬元,現在信用社的貸款都很難收回。”劉志軍說,為了還貸款都打工去了,有的甚至連貸款利息交不起。

    承德縣某鄉鎮信用社信貸員稱,出于風險考慮,除非拿存折抵押,基本不會再向養雞戶貸款。

    如今,肉雞養殖雖仍被縣政府視作主導產業,信用社卻收緊了對養雞戶的貸款力度,而在賠光家底后,除了雞棚,養雞戶很難再拿出抵押物。

    “雞棚上下全是水泥結構,即使要復耕,每個棚也得1萬多塊錢。”宋文國已是騎虎難下,但他仍在期待縣里的一些解決措施。

    對于政府的緩解之策,劉志軍說,“鄉里肯定沒啥,縣里也說不好,反正養雞戶是在找縣里,但到現在也沒啥信。”

    “咱們沒有其他可以抵押的東西。”姜桂學表示,因為土地的租賃性質,承德縣的眾多養雞戶普遍面臨著從銀行融資難的問題。

    李國祥表示,因為我國抵押物體制沒有建立,而在這個方面的一些矛盾,比如土地不能做抵押,但附屬物的價值,國家卻沒有具體規定,地方可以去探索。

    政策背景

    “家庭農場”的政策性“饑渴”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承德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作出了全面部署,這也是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十年在年初的一號文件中關注 “三農問題”。“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出現。一時間,這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廣受關注。

    有研究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家庭農場”的出現,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發生變革,而變革遇到問題和挑戰,則亟待地方作出探討及創新。

    土地流轉的制度性困擾

    自1982年開始養雞,姜桂學的種雞場目前已達到占地40余畝、種雞存欄4萬只的規模,55歲的他,對農業政策仍然專注。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剛剛發布,姜桂學就將文件全文下載至手機,而“家庭農場”的首次提出,讓姜桂學對這一文件更加專注。除了勞動模范的名頭,姜桂學還是河北承德縣富農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目前,該合作社有35個成員。

    “你說我這個是不是‘家庭農場’呢?”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對于自己的種雞場是否屬于“家庭農場”范疇,姜桂學仍心存疑問。

    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鄭風田看來,我國目前2億多小農戶也是實行家庭經營,可以稱之為“微型家庭農場”,但因為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別太大,究竟什么規模才算是“家庭農場”,目前尚無統一標準。

    據統計,農業部目前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其中,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培育的“家庭農場”成為范本。但因地域等因素,這些“家庭農場”標準并不統一。

    在姜桂學看來,上世紀我國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土地政策后,農業用地使用權分散到各個農戶手中,而隨后承包期限的延長變更,都增加了“家庭農場”在用地上的難度。

    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我國有2億多農民外出打工,但他們家鄉的土地大部分并沒有閑置。

    姜桂學認為,在非農就業工作、戶籍、社保、住房等都還沒有解決之前,這些農民不會貿然把土地長久流轉出去。

    鄭風田則表示,發展“家庭農場”需要解決“地從哪里來”的問題,承包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對待。

    資金政策亟待地方創新

    一號文件明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前提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前提是“建立嚴格的準入和監管機制”。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家庭農場”主從別的農戶租種土地,承包費如何消解是個大問題。姜桂學表示,目前農民自種糧食一畝地一年能夠賺千元已算不錯,那些“家庭農場”還要支付額外的租金。付少了,原來的出租農戶不愿意;付多了,“家庭農場”承擔不了。

    此外,記者獲悉,目前,北京周邊一畝農地的流轉年租金已達兩千元,而東北不少地區的農地年租金也近千元。

    華創證券發表報告認為,發展“家庭農場”前期投入較大,因為其需要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農資費用及人工費用等等。

    此外,“家庭農場”的相關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比如一些試驗階段的 “家庭農場”想擴大規模,卻遭遇了融資難題,農民很少有可以抵押的資產,靠少量貸款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在姜桂學看來,從農戶角度而言,資金是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為土地的流轉承包性質,農民都苦于沒有擔保貸款的東西。

    姜桂學以自己占40多畝的種雞場為例,向記者表示:“我承包了23年,一次就把錢都給老百姓了,可不可以用我現在23年的承包期限,產值也好,算出一個東西,進行貸款,解決資金問題。”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村土地的租賃性質,不能從銀行抵押貸款,一般農戶普遍面臨這個問題,原因在于國家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沒有發展起來。

    而在山東聊城,已經擁有5000畝土地的劉延廷也遇到很多問題,因為種植的中藥材是經濟作物,但他至今找不到一家保險公司愿意接受他的投保,“到現在我們已經投入3000多萬元,但沒有任何保障,這讓我心里非常不踏實”。

    在姜桂學看來,國家一直在提加強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政府也年年在提,“但是銀行和政府的想法卻很難融合在一塊”。

    對此,李國祥認為,一些具體事宜,國家雖沒有具體規定,但地方完全可以去自己探索。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則表示,農民為了獲得資金,國家有必要堅持鼓勵工商資本進入的政策,給農業生產帶來人才、資金、技術等稀缺要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