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4 00:47:56
隨著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不斷發展與深入,包括電能在內的各種能源日益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備受關注。“節能”與“低碳”已不僅是一項國家任務,亦成為越來越多的公眾的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
為踐行國家低碳經濟政策和南方電網公司“十二五”節能減排發展戰略,深圳供電局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全力打造“節電你我行”節能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節能診斷、能效審核和節能宣傳等客戶增值服務,把“行=行動,行=做到”的理念融入到客戶服務體系中。2013年幫客戶節約電量共9555萬千瓦時,相當于少消耗1174噸標準煤,超額完成了年度總體目標。
節能“高參”幫客戶診斷
節能診斷服務是深圳供電局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一項常態化服務項目,即由供電局邀請節能專家對客戶能源使用狀況進行初步分析評價,免費為客戶提出節能改造措施建議,為其以后節能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在客戶節能診斷服務過程中,節能專家首先通過問卷或能源管理裝置進行前期數據收集,對數據進行分析,再實地進行走訪診斷,結合現場測試的數據撰寫報告。同時,供電部門還積極推動客戶節能項目轉化,使客戶早日享受節能帶來的效益。
“節能效果遠遠超我公司預期!”2013年8月,在深圳供電局的節能建議和指導下,深圳三星視界有限公司對其辦公室及生產車間實施空調、熱泵、余熱回收、照明系統綜合改造,經測算,年節約電量可達492萬千瓦時。
據悉,2013年,深圳供電局共為525家單位提供了節能初步建議服務,其中有節能潛力的436家,如全部實施節能改造,共可節約電量21231.75萬千瓦時。目前,已完成或正在推動的節能改造的企業有20個,累計節約電量9555.16萬千瓦時,折標煤1174.33噸。
“小模型”成就智電家庭
在為企事業單位提供節能診斷服務的同時,深圳供電局還將“節電你我行”品牌服務的延伸到廣大市民家庭之中,專門開發建設了“住宅客戶用電對標模型”,成就了越來越多的“智電家庭”。
目前,住宅客戶生活用電存在無法自我評價耗能水平的情況,對此,深圳供電局根據安居房、小戶型、中戶型、大戶型、別墅共五類戶型各挑選了十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區,合計上萬戶數據信息作為用電標準分析基礎,運用多種公式邏輯關系最終推出深圳市住宅客戶不同戶型的生活用電標準,形成了“住宅客戶用電對標模型”。
該模式已固化于深圳供電局網上營業廳。住宅客戶可以在網上節能服務的相應界面進行自助式用電對標,只要輸入合同賬號、住宅面積和住宅年限等相應資料,即可獲得該家庭的能耗等級、能耗評價及節能建議,幫助客戶提升家庭用電的能源效益。
除此之外,市民還可以在深圳供電局網(掌)上營業廳探秘電的世界,了解有關電的常識,學習更多科學用電、安全用電的小知識和小竅門,使電與你我更親近。
“綠色聯盟”建構節能者之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綠色環保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或一個企業能完成的,保護一片綠地,撐起一片藍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何才能將節能的聚集優勢和規模效應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呢?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節能的隊伍中來,2012年6月,深圳供電局組織深圳市20家有行業影響力、社會責任感的企事業單位成立了綠色聯盟,在電網和各行業之間建立了節能信息共享互助平臺。綠色聯盟的建立,使行業節能標桿單位的節能新思路、新技術迅速在各行業內得到推廣,供電部門作為綠色聯盟的組織者也通過提供節能診斷等服務真正幫助成員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2012年成立至今,綠色聯盟的成員已發展至34家,涵蓋了政府機構、學校、商場、醫院、酒店、工業客戶和節能服務商等各類單位。接下來,深圳供電局將繼續發展壯大綠色聯盟,優先邀請節能領域中信譽度高、規模大、實力強的節能服務公司、節能設備供應商、先進節能示范企業加入其中。
“綠旋風”橫掃深圳
隨著低碳理念的盛行,賣電的吆喝節電也就見怪不怪了。為了大力提倡科學用電、節約用電,深圳供電局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在全市開展極具個性化的節能宣傳。
“智節電 慧生活”家庭節電大賽、5000元懸賞安全用電知識達人、參與主辦深圳“地球一小時”、“節電你我行”進校園、節能知識流動講堂……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動,像一陣陣清新的“綠旋風”,將節約用電、科學用電的理念送到了全市人民心中。
為了更有效地向各類客戶宣傳節能知識,使他們快速了解各類節能技術原理及優缺點,深圳供電局還專門制作了“節電易”宣傳手冊和《深圳市節能示范企業經驗匯編》。2012年至今,已向客戶發放“節電易”手冊5750套,“節電你我行”宣傳資料1300本,生活節能宣傳片50張,《深圳市節能示范企業經驗匯編》3000本。 (文/陳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