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3 01:14:1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羅碧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羅碧 發自深圳
將美國先進的技術項目引進到中國,批量孵化并使其產業化,深圳前海正在嘗試引入科技項目。
2013年12月底,廣大·康奈爾中美科技轉移中心(以下簡稱中美科技轉移中心)揭牌儀式和中美科技創新與合作高峰論壇舉行。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深圳具備良好的科技產業和金融服務業基礎,隨著中美科技轉移中心的落戶,前海有望成為全國最大的全球高科技產業轉移中心。
“希望這個中心能成為一個創新源,當然,技術引進來,還要有鑒別過程,以及面臨水土服不服的問題。任何一個新事物最初都是不完善的,都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經濟學家成思危表示。
此外,為了吸引初創階段的投資,前海探索的科技銀行因銀行監管制度上的障礙,目前還無太大的進展。
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嘗試/
中美科技轉移中心由前海廣大集團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成立,致力于將康奈爾大學等常春藤盟校和其他西方大學的前沿創新科技成果引入中國并產業化。
實際上,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一直是影響中美兩國全方位開展經濟貿易合作的最大障礙之一,過去中美跨國技術轉移大多以中美合資經營為基礎的單一項目轉移。而中美科技轉移中心則將中美兩國技術轉移項目直接批量孵化。
“康奈爾大學每年都會產生數百個技術成果,有些技術在美國可能會遭遇成本高的問題,從而難以產業化。但中國在制造上有優勢,有些項目在中國可以賺錢?!敝忻揽萍嫁D移中心總裁陳文凱說道。
“我們主要引進符合中美科技轉移法規的優質科技項目?!敝忻揽萍嫁D移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其運營模式主要是中心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服務,將科技項目孵化并促進產業化。
具體的操作方式為,原始的科技項目公司通過引入各種投資者,在項目前期對項目進行孵化,實現股權的升值,隨后將通過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股權交易中心、創業板等渠道掛牌交易,從而完成科技項目從實驗室向市場轉移的過程。
“金融服務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因為對于科技項目或者高新技術中小企業來說,資金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标愇膭P說道。
目前,該中心已在前海注冊5家項目公司,涉及生物科技、免疫醫療、功能食品、健康管理等多個領域,獲得了100多項國際領先高科技研究成果產業轉化權。
“如果首批項目中的抗成癮疫苗或者預防癌癥、肥胖癥等功能食品成功產業化,中美科技轉移平臺預期可產生超過千億產值?!标愇膭P介紹稱。
金融與科技產業互補/
據陳文凱介紹,中美科技轉移中心之所以落戶前海,原因是:“深交所創造了活躍、漸趨成熟的投資金融環境,能為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而深圳前海是特區中的特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前海被定位為未來中國的‘曼哈頓’,而金融對促進高科技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中國資本市場學院負責人陳鴻橋此前也曾表示,為優化深圳創新生態,深圳可以建立國家級國際技術與人才引進中心,讓國內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與國外科研機構、協會、創新基地緊密對接。“深圳一貫堅持的這種直接與國外最先進技術相連接的導向,也是中美科技轉移中心能在深圳前海落地的原因”,前海管理局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已針對中美科技轉移特設了專門的板塊,并且增設了更為寬松的規則,以促進高科技成果通過股權交易等方式迅速實現產業化。
事實上,科技與金融的關聯性最為緊密,在前海的發展中,四大產業定位為金融產業、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業和科技及其他專業服務業。
“金融業是前海最核心的產業。金融業能為其他三個產業發展提供資金需求,而科技產業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對金融業起到推動作用,促進金融創新,吸引圍繞科技產業的金融平臺的搭建?!鄙鲜銮昂9芾砭秩耸吭诮邮堋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卟稍L時表示。
科技銀行需突破制度障礙/
因被賦予打造“深港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使命,前海在金融領域改革幅度較大。根據此前提供的前海區內注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0月31日,近3000家注冊企業中,金融企業占比超過六成。
為了吸引初創階段的投資,除天使投資外,業內人士認為,硅谷銀行的模式值得借鑒。早在幾年前,前海就已經開始嘗試。深圳市政府為此專門向中國銀監會提交了報告,提出由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政府、清華大學三家發起成立,在前海設立專業化科技銀行。深圳市2012年11月印發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干措施》中,明確寫到“支持設立科技小額貸款公司,探索設立科技銀行。”
但由于銀行監管制度上的障礙,目前科技銀行還無太大的進展。前海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并未對科技銀行目前的申報進度做出回答。
“主要是制度上存在一些障礙,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這種政策限制,使得硅谷銀行的債權轉股模式難以復制?!蹦乘侥蓟鹭撠熑嗽诮邮苡浾卟稍L時介紹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