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2 01:10:31
在查閱加豐潤純債A(002881)成立公告的過程中,我們恰好看到了這樣一段:“本基金管理人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本基金份額總量的數量區間為119.88份;本基金的基金經理認購本基金份額總量的數量區間為19.88份?!?/p>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記者 李蕾
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前段時間還總被形容成“發行寒冬”的公募基金突然爆發了小宇宙。就在上周(10月24日~28日),單周內在售新基金的數量首次突破100只大關,在公募基金的發展歷程上又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行業內外對此討論得熱火朝天、不少基金公司認為迎來了好日子,這理應是個喜大普奔的時刻。不過心細如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卻在不少新發基金的合同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扎眼且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那就是基金公司為了“湊戶數”而祭出的奇招。
最近次新債基中加豐潤純債A(002881)單日凈值飆升73.16%引發了牛妹的高度關注,最終查明此次凈值異動是基金遇到大額贖回所致。而在查閱其成立公告的過程中,我們恰好看到了這樣一段:“本基金管理人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本基金份額總量的數量區間為119.88份;本基金的基金經理認購本基金份額總量的數量區間為19.88份。”
如果按照該基金1元的初始募集面值、申購不計認購費的C份額來計算,這只基金的高管和投研團隊合計買了百元左右,而基金經理本人僅買了20元。
以前只在段子里聽過“聊10元錢的”,到了基金經理這就成了“買20元錢的”,有點讓人大跌眼鏡。
于是理財不二牛隨手翻閱了幾份近期新成立的基金合同,發現這還真不是個例。還有不少公募甚至舉全公司之力分別認購自家基金39.56份、29.89份、10.01份以及2.97份,而這些基金的初始募集面值都是1元。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全公司加起來買了3元錢兒的。對于這種買法,牛妹只能回以滿臉的黑人問號。
不是牛妹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就在去年,市場還在為了“基金經理自購基金竟然有獎”“基金經理是否應該強制自購”這類話題而撕得不可開交,某新基金的擬任基金經理自掏腰包認購數百萬元自己將要管理產品的事兒也不定時會跳出來在坊間大肆流傳。
其實吧,這種“套路”已經玩了好多年,每年都有基金公司自購自家基金,有基金經理甚至不惜動用自己的大部分年終獎去購買自己管理的基金,有的是為了獲取投資回報,有的是為了給營銷造勢,還有的可能包含著其他商業目的。這些基金有賺也有賠,比如硬性要求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為基金發起人認購一定數額的發起式基金就比較慘淡,目前已經有過半的規模低于清盤線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基金公司和管理人希望通過大手筆買入自家產品給投資者帶來更多安全感,而這種風險共享利益共分、又能杜絕基金經理道德風險的辦法也確實為其贏得了不少基民的信任。尚且不論這類基金到底能不能為投資者帶來確定的收益,起碼它向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的態度和信號,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有信心”。
而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這幾只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帶頭“怒買”20元、員工齊心協力買了3份的,是在向公眾傳達什么呢?真的是資本市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開始流行起“我少買我驕傲”了?
仔細探究起來,原因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這么簡單。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恰恰正是基金江湖風云突變之前的一點征兆、一絲波瀾。
中加基金在給理財不二牛的回復中表示,按照豐潤債基產品的設計,最低起購金額是10元,“基金經理和相關人員的購買份額在合同約定范圍內,基金管理人購買的基金是屬于正常的個人投資行為”。
牛妹又去咨詢了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既有負責投研的,也有市場部工作人員。他們對于這類現象的回答倒是驚人地一致:“為了湊戶數唄。”
說到“湊戶數”,絕對也是近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發展過程中的特色產物。還記得前面說的公募基金發行一秒從“寒冬”入“炎夏”的神奇經歷嗎,整個過程順利得有如神助,而這隊天降的“神兵”就是委外資金。
2008年,銀行委外業務開始起步。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伴隨著“資產配置荒”的加劇,機構委外業務迅猛發展、大舉涌入基金等領域,并且正在重塑公募基金的行業格局。牛妹拿到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機構整體持有份額為4.02萬億份,已經占到公募基金的半壁江山。除了最重量級的銀行委外資金之外,定制公募基金的資金方還包括保險、券商、財務公司等,資金規模大小不一。
“這類定制型公募產品的發行規模一般都不存在問題,所以很受基金公司歡迎。但關鍵就在于公募基金規定募集成立需要最少200戶,因此各家基金公司普遍都為湊戶數而傷腦筋。”上述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牛妹。
這個好辦,身高不夠顏值來湊,戶數不夠自己人來湊呀!于是就有了上述奇觀的出現。基金公司們的解決方案身體力行地演繹了,在這個行業里,能不花錢解決的都不叫事兒。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實湊數的話“1塊錢就夠了,我們一般是要求每個人買1塊錢的,到200戶以上就能發了”。另一位滬上基金公司的人士也印證了他的話:“買幾塊錢的一般都是機構定制,要湊戶數。你看那種募集規模比較規整,是整數加一個零頭,有效認購戶數是200多戶的,很多都是這種情況。”
除此之外,還有少量認購戶數已達數千戶,但公司自己仍然認購了幾塊錢兒的,通常都是在進行新基金開售前的系統測試,這種就不在咱們的討論范圍之內了。
說到這里,大家其實也看出來了。現在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和公司人員花幾塊錢買自家產品,和發起式基金的出發點完全不同,也不存在什么對市場的看法和預測一說。如果說后者是個技術活,那“湊戶數”就是純粹的體力活了,反正只要能把大金主和委外資金吸引進來,誰還不能受點委屈呢。不過哪怕是湊戶數,既然公司高管都已經親自上陣,買個10元錢的是不是也有點忒寒酸了?要知道這都是可查的公開資料,基金公司為了發產品已經無所畏懼了嗎?
只是可憐了那些跟風買進的普通投資者,他們又是否清楚這其中蜿蜒曲折的內情?前有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混合因遭遇巨額贖回而凈值暴跌,現有中加豐潤債券因大額贖回而暴漲。誰知道下一個“異動”的又會是誰?是漲還是跌?
最后,牛妹想起了一位基金評價人士的話:“湊戶數也是一種‘態度’,不在于買得多少,能成立就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