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公募拒絕清盤潮:權益類還在“死扛” 債基卻秒變“殼”資源?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4 11:55:40

    公募基金清盤已不是新鮮事,但近期卻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據基金三季報統計,149只基金的凈資產規模已經低于5000萬元(A/B/C份額合并計算,剔除發起式基金、分級基金子份額與ETF聯接基金),它們來自57家基金公司,數量占所有基金的3%。那么,基金公司究竟打算如何處理這些迷你基金?“清盤潮”是否真的會到來?投資者又該如何避免踩到“雷”?

    每經編輯 李蕾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蕾

    公募基金清盤已不是新鮮事,但近期卻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原因就在于迷你基金數量龐大的問題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據基金三季報統計發現,149只基金的凈資產規模已經低于5000萬元(A/B/C份額合并計算,剔除發起式基金、分級基金子份額與ETF聯接基金),它們來自57家基金公司,數量占所有基金的3%。除此之外,還有63只基金的規模位于5000萬~6000萬元的危險區域,也面臨著隨時跌破清盤線的風險。

    事已至此,對投資者來說,更關心的是基金公司究竟打算如何處理這些迷你基金?“清盤潮”是否真的會到來?普羅大眾又該如何避免踩到“雷”?

    權益類加大持續營銷

    自從近年公募基金進入“小時代”起,這類基金在清盤邊緣徘徊的問題就一直廣受關注。

    2014年9月,匯添富28天短期理財債基清盤退市,成為基金注冊制新規下“第一個吃螃蟹者”,一度引發“基金清盤成為常態”的討論。不過在此之后,選擇主動清盤的基金與迷你基金總數相比只是滄海一粟,算上10月底宣布清盤的富安達信用純債基金,今年以來主動清盤退市的也只有7只,還有大量已經接近清盤條件的基金選擇“死扛”。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統計發現,面臨清盤風險的基金大多集中在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QDII、債券型基金也不在少數。在整體環境和外力作用的多重影響下,不同類型的迷你基金走上了迥異的發展道路。

    比如,易方達中證500ETF(510580)最新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該基金均存在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的情形,而結論和解決方案則是“鑒于基金資產凈值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的下滑主要受市場環境影響,本基金將繼續運作”。

    與之相似的還有華富策略精選混合(410006),也在三季報披露該基金資產凈值存在連續六十個工作日低于五千萬元的情形,并稱“本基金管理人會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并將嚴格按照有關法規的要求對本基金進行監控和操作”。

    一位滬上基金公司投研部人士表示,“其實沒有強制清盤的規定,符合條件的要求報證監會,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一定就是清盤;加大營銷力度、吸引更多資金是權益類基金較為普遍的做法。清盤也是需要成本的,能維持下去的肯定要想辦法,降低清盤的可能性。”

    當然,還有一些基金公司選擇對旗下的權益類迷你基金進行轉型或調整投資方向。不過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指出,股票型基金轉換要報批,流程非常麻煩,成本已經不亞于發行一只新基金了,“走到這一步了,通常還是會考慮清盤”。

    定制基金成為“殼”資源

    如果說,權益類的小微基金還處于比較艱難的“死扛”階段,那么以債券型基金為主的定制基金,日子則要好過很多,因為它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成為委外資金的“殼”。

    今年以來,機構委外資金大規模涌入公募基金,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定制基金。不過由于這些定制產品的投資風險和收益特征,與機構本身的訴求往往高度契合,其生命周期也被機構委外資金的期限所主導,一旦機構集中撤資,這類基金就面臨“只剩下一個零頭、瀕臨清盤”的尷尬局面。

    不過,近期一些新鮮案例則讓我們看到了其他的可能性。交銀理財60天債(519721)今年的半年報顯示,該基金總份額為932.61萬份,而到了三季報,這一數值變成了10.09億份,短短幾月內規模大漲一百多倍。公開數據顯示,像交銀理財60天債這樣短時間內規模激增的迷你基金還有多只,且大部分都是債券基金。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坦言,“就是一個‘殼’。既然是開放式基金肯定可以再進資金,原來的機構走了,找到新的資金就可以維持下去。”

    上述投研部人士也透露,債基屬于固定收益產品,虧損可能性相對較小,符合大多數機構的投資要求,“所以能投債券的資金比較多,這家走了,可以找別家進來。債券相對來說收益還能大概有個區間的把握,不像權益類波動較大”。

    雖然已經有基金公司開始試水,不過實際操作要面對的問題還是不少。該人士指出,各個機構的投資部都會對資金的投向要求,不同機構有些需求難匹配,比如費率、投資范圍、最大回撤和產品屬性等,太寬泛了有的機構就不接受。“如果需求完全一樣,當然是可以循環利用的。”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現在監管機構開始收緊新基金報備的口子,“殼”還是很值錢的,“明年還要繼續搶委外,現有資源要利用好”。

    基金公司拒絕大規模清盤

    在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采訪過程中,雖然不斷有基金公司人士提到“現在迷你基金很多,清盤也是常態化”,不過具體到自家公司產品時,他們卻不約而同表示還在想辦法維持。

    有的公司甚至笑言,不愿意和“清盤”等字眼出現在一起。因為“有的投資人不了解情況,一看到清盤就恐慌,覺得公司投資能力不行或者以為是P2P跑路之類的,我們就尷尬了”。

    誠然,基金合并和清盤在成熟市場早已司空見慣,國內從2014年就有了第一例基金清盤,近年來也有不少基金選擇清盤退市,但目前不少基金公司仍然考慮到對自身品牌的潛在傷害而堅守下去。

    不過專業人士表示,順暢的退出機制其實更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基金行業優化資源配置,“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所以要以平常心看待。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由于公募基金清盤是按照其最后一天的凈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的,相當于強制贖回。如果這只基金當時是虧損的,那么這個損失就需要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從這個方面來說,避開清盤這一“雷區”所帶來的風險是第一要務。

    一位資深基金行業評價人士建議,投資者在申購較小規模的基金產品時要保持謹慎,除了關注清盤風險之外,更要注意了解所持基金的終止合同條款。

    一般說來,在基金銷售合同中會有一項條款列出清盤條件和具體方式,例如“持有人表決清盤”、“運作期滿清盤”和“觸發清盤條款”等。隨著迷你基金大量出現,細讀清盤條款、降低相關風險也將成為投資者一項必不可少的功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清盤潮 債券基金 權益類加大持續營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