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1 11:52:06
以基地的形式推動產業發展是一種新的探索,產業基地的聚集效應已經顯現,但問題也隨之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情況必須清理。
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園區協同發展論壇現場
形成多年的國家音樂產業“四大基地十二個園區”格局或將發生變化。
12月20日,在成都舉行的“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園區協同發展論壇”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表示,以基地的形式推動產業發展是一種新的探索,產業基地的聚集效應已經顯現,但問題也隨之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情況必須清理。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基地(園區)的退出機制已經形成,有單位將被摘牌。
管理部門啟動抽檢
“有的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圈地掙錢”
在這場被稱為“家庭會議”的論壇上,面對北京、上海、廣東、成都四大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園區的相關負責人及企業代表,李建臣坦言,作為管理部門,剛開始是摸著石頭過河,“頭些年重審批、輕管理”,后來逐漸發現,“有的對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的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本質上是在圈地掙錢。”
李建臣表示,推動產業發展并不是讓人不賺錢,但如果舍棄了本質上的業務,為了掙錢而掙錢,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經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進行規范和約束,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方式促進產業基地的健康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包括音樂產業基地在內的31家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園區)啟動了抽檢工作,“重點對基地(園區)的建設、管理情況進行摸底,對基地(園區)建設偏離主業、發展規模嚴重萎縮或入駐企業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對不按時報送建設發展等有關情況的,或發現有其他重大問題的基地(園區),將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取消其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園區)稱號。”
李建臣還特別提到,在當前環境下,很多產業其實都可以融合發展,大家都希望產業基地能夠既快又好的發展,但對于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來說,健康的發展之路不能是“打著音樂的旗號,做跟音樂無關的事。”
營業收入有下滑趨勢
“初衷是引起大家對音樂產業的重視”
上個月發布的《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的總資產達178.38億元,同比增長了47.6%。營業收入總額8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5.91億元,基地園區利潤總額達6.6 億元,其中主營業務利潤4.73 億元。報告認為,2015年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的營業收入有下滑趨勢,但各個園區在音樂機構聚集、音樂人才匯集、產業服務集成等方面表現突出。
在王炬看來,隨著金融資本大規模進入音樂產業,越來越多與音樂不相干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其實也相干,但是最終目標不一樣,他們是想通過炒作來用資本盈利。”面對近年來日趨激烈的資本競逐,王炬直言,“這是有音樂產業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論壇上,王炬回憶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建立的初衷,“創立之初,正處于產業衰落期,我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個有形的東西,來引起民眾、政府和金融資本對音樂產業的關注和重視。”他說,“現在看來,這個目的多多少少還是達到了。”他還提到,四川把音樂產業看作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頭戲,可以認為是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起到了作用。
但對于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的現狀,他并不滿意,原因是“進展不大”。“很早以前我們就提出了一個口號,’’檢閱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你的原創力。’”顯然,中國音樂的原創力還有待提升。
另一個問題是,王炬認為,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其實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有物理的界限,但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邊界被弱化,這樣的形態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呢?所以,未來的路如何走下去,值得業界深思。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攝影報道 每經實習編輯 王貴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