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1 22:11:46
每經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
數十年前,我乘坐火車往返河南廣東,或是去其他城市出差,除了看書寫作,還會望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無論平原還是丘陵地帶,時不時都能看到三三兩兩房屋組成的小鄉村或者樓房連成一片的小城鎮。印象中經過湖北成片的油菜花、經過湖南數不清的魚塘,當時的感覺是鄉村很純粹,很美。
現在的鄉村更美,更令人向往。近年來,我有幸受邀跟隨地方政府組織的大V行活動,走訪了祖國南北的鄉村城鎮,內心的感受不能只用震撼來形容。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后,扶貧工作人員深入各個鄉村,根據鄉村的地理位置、風土民情、特色產業等實際情況,全面激活了鄉村活動,實現了全面脫貧。
鄉村之美的基礎立于何處?我認為美麗鄉村應緊貼人們的生活,即我們永遠分不開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與鄉村發展結合,則是要進一步激發鄉村的“特產”“風景”“環境”“印象”“故事”之美。
發展鄉村經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農產品或者加工農產品,可以稱其為內在美;一個是鄉村旅游,可以稱其為外在美。這兩種美各具特色,都能創造不小的經濟效益,如何選擇還是需要看鄉村的實際情況。
實現內在美的難度很大,雖然農產品及加工品種類極多,放眼全國市場還是會出現不少同質化嚴重的情況,就比如近期因“背景太假了”瘋狂漲粉的“新疆阿力木”,其帶貨的蜂蜜令眾多粉絲有些心動但未必都會購買,因為我國優質蜂蜜太多了,消費者有大量的選擇。同理,許多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市場競爭中不僅瘋狂拼質量,還在不斷拼價格,看似繁榮的市場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三農”利益。
因此要實現內在美,首先必須要保證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保證農產品的使用安全;其次要保護好這些生產者的利益,確保生產者繼續有動力生產;第三要以適當的方式擴展銷售渠道,例如通過和某些組織、機構、企業結對共建,形成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
這些都需要有專業人才,從多方面著手:一是通過了解鄉村地理環境、生態情況,確定每年主要培育的農產品;二是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當地居民種植、飼養,提高存活率和產品質量;三是通過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已有資源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四是能夠打通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獲利。
對大多數人而言,種菜、飼養,是與生俱來、深入華夏兒女靈魂的,農產品就是鄉村最美的文化。許多人喜歡節假日“逃離城市”來到鄉村,因為喜歡鄉村的風景和環境,更因為一直難以割舍的土地情懷。居住在田邊小屋,白天能享受到猶如圖書館的寂靜和放開身心的自由,夜里能夠遠離喧囂的燈火通明并清晰看到夜空的銀河流淌;跟著農民勞作,能讓人體會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回歸自然,也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感悟。
農田、果園、大棚、養殖、魚塘等,既能親眼見到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石,又能親身參與其中,這種印象之美,永遠不可能從記憶中抹去。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居民對另一種生活的向往,農家樂也好,旅居鄉村也好,外在美就是將鄉村轉變成一座更接地氣,在更貼近自然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的特色“主題公園”。
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逆向旅游的人群也在增多。所謂逆向旅游,就是到那些非著名的鄉村、城鎮走走逛逛,就如同回歸到古人如酈道元、徐霞客等“交通基本靠走”的旅游本質,許多風景獨特、不亞于各種攻略廣告宣傳的美麗鄉村,成為逆向旅游人群的目的地——人不多、價不貴、景色美、性價高,這就是所有鄉村的大好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旅游尤其是非知名鄉村的旅游具有不確定性,難以做到像海南三亞、浙江杭州等地知名旅游景點那樣旱澇保收,因此需要有專業人士充分提煉鄉村的人文底蘊,例如經典歷史——和鄉村有關的有名歷史故事,紅色記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動人歷史,知名人物——出生在該村或者來到過該村的知名人物的居住舊址,特色活動——比如豐收節、山歌節、采茶節、祭祀等豐富多彩的特色節日,為鄉村注入更多的美感和底蘊。同時,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必須全力保證鄉村生態環境不受到任何破壞,做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實現外在美需要犧牲一部分鄉村利益,激發風景、環境之美的難度非常大,要知道鄉村的本質不是風景區,而是當地居民生活、工作的地方。激發這些美,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他們的生活節奏和方式,他們的職業也會因為旅客的到訪逐漸成為服務業人員。
可是,有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就如同再建一座新城,成片的筒子樓、寬寬的大馬路,拋開了深植炎黃子孫數千年對土地的深情,也在逐漸阻隔一部分人對鄉村煙火氣息的向往與依戀。有機構統計,近三十年來平均每天有100個自然村消失,盡管我們期望城鎮化率的提升,但我們也希望鄉村能作為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重要環節,能夠完整、全面保留下來。相信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早日實現那美麗的禾下乘涼夢。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