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8 00:51:03
每經記者 杜恒峰 每經編輯 于健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涉及A股的三項制度性建設公布了重要進展。
一是,10月14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部分條款進行修訂,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次修訂,放寬了上市公司回購條件,將回購觸發條件之一由“連續20個交易日內收盤價跌幅累計達30%”調整為“跌幅累計達到25%”;放寬了新股回購限制,將“上市滿1年”的要求減少至“上市滿6個月”;將回購的窗口期限制,從之前的業績數據公布前10個交易日縮短至5個,董監高增持則從前30日(年報和半年報)/10日(其他業績數據)分別縮短至15日/5日;同時,還將“回購期間不得實施股份發行行為”改為“再融資核準或注冊并啟動發行后至新增股份完成登記前不得實施回購”,進一步減少對股份回購的限制。
二是,同一日,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原則同意開展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首單試點。證監會將推動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實物分配股票試點工作有序開展,及時總結評估試點情況,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三是,10月15日,上交所發文稱,已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上線已準備就緒。目前,已經有14家證券公司取得了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
從內容來看,上述政策安排各有側重,回購和增持解決的是部分上市公司回購或董監高增持面臨的一些制度性障礙,有利于維護上市公司價值;創投基金分配實物股票試點,則是為風險資本退出提供了新的途徑,投資人還有望大幅減少稅負,提高實際收益率,也能減少機構集中減持帶來的股價波動;做市商制度則是利用券商在股票定價方面的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科創板價值發現的功能,改善部分科創板股票的流動性。從中不難看出,這三項制度安排,同時貫穿了“改善A股流動性”這一主線,有利于A股流動性的長期穩定,而在當前階段,這樣的安排十分有必要。
據筆者此前統計,截至9月28日,年內已有1955家上市公司、4426人次發布減持公告。與之相對應的是,同期只有294家上市公司、645人次的重要股東發布了增持公告,前三個季度滬深兩市還有509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股份回購公告,但“增持+回購”的涉及面遠低于減持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所持超過90%股份的減持視為“清倉式”減持,那今年已有669人次的股東選擇清倉離場,另外還有653人次的股東要減持一半以上的持股。
2021年1~9月,A股有1527家上市公司、4299人次的股東公告減持,其中清倉減持的有475人次,均低于今年同期。不同的是,去年1~9月,上證指數大致在3500點上下震蕩,深證成指類似,A股整體表現良好。相比以往,當下A股一方面更需要“回購+增持”這樣的長期資金,為市場傳達信心,同時也需要實物分配股票、券商做市這類新的變現渠道,緩解重要股東減持對股價的影響。接下來,期待這些政策能盡快落地,推動二級市場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