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00:59:4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凱
每經記者 李凱
4年的低潮和徘徊,使得公募基金已漸漸淡出了投資者的視野,而遭到口誅筆伐更是司空見慣的事兒。只針對相對收益而不能賺錢的基金,根本難以提起任何人的投資興趣。
或許,正是公募基金的“墮落”,使得眾人眼里看到的全是“慘像”:
創新產品每年雖有那么一兩個,但最終仍曇花一現,難以持續讓人興奮;
小基金公司還在為生存而拼命掙扎,但新基金公司卻削尖了腦袋往里鉆,拼命搶奪牌照;
公募界的大佬紛紛流失,而公募內部的挖角和人才的爭奪卻是一浪高過一浪;
……
曾經萬人追捧的公募基金行業,似乎已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投資者的心。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曾經對北、上、廣、深四地基金公司進行了走訪,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老總就給筆者推薦了這樣的一只專戶產品——大盤跌的時候保本,大盤漲的時候能享受滬深300漲幅的一半收益,這種既保本,又能享受高收益的產品,顯然讓人眼前一亮。
一位新成立基金公司的副總對筆者表示,雖然公司做好了過苦日子的準備,但在對股東的選擇方面仍未妥協。對股東方不能干涉經營等等,都進行了嚴格規定,也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顯然,新基金公司前仆后繼地搶奪牌照,并非因為這個市場“錢多人傻”,而是充分考慮了困難,做好了長遠打算。
“打造全天候基金公司”、“不考核相對收益,只考核絕對收益!”這些觀點在去年下半年就已被明確提出來,而今年理財債基的風起云涌,其實正是這些思考和行動的具體體現。
我們應該看到,無論大、中、小,還是新基金公司,并沒有因為陷入困境而一蹶不振,因為他們一直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只要有心,有行動,那么總能看到希望,套用一句俗語——“心若在,夢就在!”
上周五,在《每日經濟新聞》北京獨家舉辦的“大視界 新起點——2012中國基金高峰論壇”上,有近50家機構參會,其中有近40家基金公司的高管參與,充分展現出這個行業“領路人”的風采和思考。
面對郭主席提出的向 “財富管理中心”轉型,以及新基金法即將對行業的“松綁”,眾多基金公司已充分意識到了背后的機會和挑戰,因為轉型需要創新,而創新就有可能遭遇失敗和挫折,但沒有這種有效的創新,又如何去突破和發展呢?
高峰論壇上各位嘉賓唇槍舌劍,各方觀點激烈碰撞。我們不難發現,各方觀點各有所長,各有特點,也充分顯現了大家對這個行業的思考并不是短視的,而是有著充分準備和長遠思考的。
面對行業的困境,我們在會上感受到更多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創新,更多的是求變。因此2012年的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多年積累之后的厚積薄發。借用一位基金規模處于第一陣容的公司老總的話來說,5~10年之后再來看,相信你會看到一個不同的基金業,因為這個行業的轉變正在行進中,而效果也必將顯現。
經歷了5年低潮期的基金業,并非“越走越窄”,整個行業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所以,2012年的基金業完全可以用5個字來形容——柳暗,花漸明!
滿懷信心大步邁入財富管理新時代
廣發基金董事長 王志偉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當前中國基金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比如說基金行業的經營范圍比較狹窄,投資標的單一,產品高度同質化,整個銷售網絡過分依賴商業銀行和券商,以及我們業務受到了其他經營機構的擠壓。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這幾年也是嚴重縮水,如何沖破目前的困局是擺在基金業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難題。
9月17日,“一行三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也對外發布了《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其中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機構,壯大多元化機構投資者隊伍,包括鼓勵基金等金融機構不斷擴大資產管理業務,研究放寬公募基金管理機構業務的范圍。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松綁,為基金公司的轉型打開空間。它也預示著財富管理新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基金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的轉型也具有現實的基礎條件??梢愿爬槿齻€方面:
一、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截止到今年5月份,國內居民儲蓄存款已經達到36.7萬億,近十年的平均增長率是15.5%,居民財富不斷的累計增加催生了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為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業務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和不斷的完善,基金行業投資品種趨于多元化,投資經驗豐富,人才制度及風控制度逐步完備,諸多優勢也使得基金行業具備了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的基礎。
二、目前中國基金行業和發達國家以及領先的新興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統計材料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基金規模達到了23.78萬億美元,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美國的共同基金業高達11.62萬億,占比達到48.87%。位于第二梯隊的其他國家共同基金的規模也都超過了1萬億美元,反過來講,我們綜合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位,而內地目前的公共基金行業總規模為3390.37億美元,在全球的占比僅為1.43%。這些差距就足以顯示中國基金業長遠發展的無限空間。
三、伴隨著國內財富的不斷增加,投資者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銀行的理財產品、保險、信托、券商等資產管理子行業的逐步壯大,基金業要突破目前的瓶頸就必須實現向多元化的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相對于基金行業而言,財富管理行業具有更為深刻的內涵,它的面也更加廣,不僅包括現在通常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提供的證券投資、資產管理、財務規劃、稅收籌劃等內容,還包括了信托工具、保險工具、對沖衍生工具以及其他另類投資工具的應用和建立等等。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基金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上轉型是有現實的基礎條件的。
要實現從基金管理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的轉變,結合基金行業的管理經驗,我認為未來要從五個方面來努力,實現戰略目標:
一、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投資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F在從海外成熟市場的財富管理行業來看,它們已經進入了多元投資管理時代,因為美國的財富管理行業經歷了從單一產品到定制投資產品、再到提供全方位的規劃和解決方案的發展路徑。與成熟市場相比,國內基金公司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產品同質性強,結構單一等因素都一定程度的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只有深入市場,了解投資者的需求,并根據需求設計出和其風險、收益、偏好相匹配的產品,把滿足客戶多樣化理財需求作為業務多元發展的重要戰略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以投資者為中心,才能真正贏得客戶、贏得市場。
二、持續打造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優秀的業績來回饋投資者的信賴。我們的理解就是,財富管理的最核心的基礎就是資產管理中的投資管理和研究能力,這也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建立科學的決策流程和管理制度,認真學習國外同行的投資經驗,重視分析研究工作,建立獨立、專業的研究投資體系,加強核心人才隊伍的建設,用優秀的業績來回饋投資者的信任,樹立起基金管理公司的財富管理品牌,從而贏得投資者的長期信任。
三、準確定位,鼓勵差異化經營發展?;鸸驹谵D型過程中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要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的話,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特點,你是做全能的還是做精品。所以圍繞自己的特長業務開發系列產品,做到行業內知名,投資者首選,實行差異化的經營發展策略,這不僅有利于基金公司保持其長期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整個基金行業高效運行,避免在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過程中不必要的同質化競爭。
四、要以人為本,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鸸緫摫纫郧案幼⒅厝瞬诺呐囵B和梯隊建設。做到在實戰中鍛煉人才,在學習中培養人才,在交流中引進高端人才,在現有資源中開發人才,逐步形成集跨市場、跨行業、跨技能于一身的敬業、職業、專業的行業人才隊伍,以滿足現代財富管理中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推動整個基金行業快速化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轉型。
五、要警惕風險、重視風控,業務發展與風控能力必須相匹配。我們除了要遵紀守法、合規經營以外,應警惕風險,重視風控,業務的發展必須與現有的風控能力相匹配,步子不能一下子邁得太大,否則影響的就不僅僅是公司的存亡,更為重要的是投資者的根本利益。反過來說,風控能力也應該努力提高,以適應基金公司向財富管理轉型過程中日新月異的業務格局。
財政政策為穩增長主力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 左小蕾
當前宏觀形勢,特別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硬著陸”、“一夜之間可能變回2008年”等等一些描述性判斷并不少,但不必過度反應中國經濟的適度放緩,當前經濟增長正在緩慢企穩。這跟2008年大規模刺激后經濟呈現V型反轉的情形,非常不一樣。
GDP增速下調是必然
在兩會報告中政府將以往8%的增長率調低到7.5%。下調的背后,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確實是在放緩。
過去的高增長,著實和當時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簡而言之,外需環境和中國制度性的改革釋放了生產力,使得出口成為國內經濟增長一駕重要馬車。
目前,美國危機、歐債危機仍在持續,其疲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出口貿易萎縮。另外,要素價格的成本變化也需要重新審視。高速的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巨大,包括電價、水、煤、石油等在內的能源價格也會大幅提高。此外,能源和環境本身的約束也要注意。
不難發現,過去增長優勢的基本條件都發生了變化,潛在增長率也必然會發生變化,這或許就是政府調低增速背后重要的理論基礎。
財政政策成穩增長主力
目前,各方對采取政策確保經濟增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達成共識。如何穩增長,則是時下最為關心的問題。
2008年是以貨幣政策為主,緊跟著2011年就要面對通貨膨脹,這個教訓是需要吸取的。時下,國內經濟面對的是有效投資需求不足而產生的經濟放緩,并不是缺錢。所以,采取財政政策穩增長為主,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方式是必然選擇。
目前外需不太有作為,也是控制不了的,所以穩增長更主要是穩內需。這不僅僅是此次穩增長的短期政策取向,長期來看,應該是一項戰略。
短期來看,內需就是投資和消費。大量奢侈消費基本都在國外,國內短期消費又具有剛性特質,除非收入分配機制以及其他政策發生實質性大變化。過去經驗表明,短期內推高消費,顯然不太合適。這樣穩增長,實際上就變成了穩投資,而這或許就是我們前期看到政府推動一些大項目上馬的考慮。
很多持續增長點可以培養
從微觀層面看,中小企業的免稅政策是大家關注的。免稅政策,肯定會起作用,但如果執行不好,可能就要達不到預期效果。中小企業吸納80%的創業,創造了60%的GDP??梢哉f,財政政策的免稅是非常重磅的一個政策,將中小企業的稅免掉了20%,利潤就上升了20%,是直接釋放中小企業的投資需求。
毫無疑問,基礎設施最容易拉動投資。2008年,錢可能流到了一些不該流到的地方去。跟上次不一樣,這次方向比較清楚,就是基礎設施,最近批的項目也是為了釋放有效投資。中西部的基礎設施確實不足,也是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資源開發要運出來,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后,東西也是需要運出來的,這個實際上是有效投資需求。軌道交通也一樣,城市化進程加快,最大的瓶頸之一就是交通。這些項目完成后,對經濟持續增長會發揮作用。
從PMI的分類數據,可以看到前期政策開始顯現一些作用,比如石油加工PMI、有色金屬和冶煉加工數據看漲,還有一些交通設備的制造、電子設備的制造PMI數據都在上漲。更重要的是,非制造業經濟PMI指標有兩個特點:一是不管如何分類,經濟活動也就是描述當前經濟狀態的指標都在50%以上,仍在活躍和擴張的臨界點上。更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未來經濟活動的預期指標PMI指數統統高于當前經濟活動指標,而且有的高了很多。
我們團隊估計2012全年經濟增速可能在7.8%至8%,如果政策力度大一點,也有可能是8%。目前經濟上,還有很多深層次的矛盾,但是堅持轉型和拉動內需,應對外面的危機和穩定現在的增長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而且還有很多持續增長點可以去培養,只是現在有些東西沒有做到位。
基金行業創新的三個命題
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
現在基金行業絕大多數的問題至少到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都暴露出來了,比如治理結構、薪酬結構、人員等等,這些問題暴露出來就是這個行業向上發展最大的力量,這也應了中國一句老話——不破不立。
我認為目前基金行業遭遇的根本不是瓶頸,是發展過程中小小的波折而已。所以我自己對這塊充滿信心。
一、要不要創新
這看起來是一個偽命題,基金肯定是要創新的。從1997年《基金法》出臺到1998年基金行業成立,我一直在基金行業。1998年到2008年是基金行業的黃金十年,盡管中間有基金黑幕、大熊市,起起伏伏,但整個行業充滿活力。
我記得那個十年,天天都在想新東西、學習新的事情。特別是最初的幾年,很多東西找不到,我們就去找原版的投資方面的書籍或者國外基金行業的歷史,生活充滿激情?,F在基金行業,我自己還是很有激情的,但行業里的悲觀情緒也容易感染,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退出這個行業,去養豬、種菜等。
證券發展才二十多年,很難去定性,基金行業十四年,時間也很短。當年的成功從零到3萬億是來自于創新,現在要不要創新,自然是偽命題。
二、是否具備創新的土壤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008年到現在,整個證券市場的下跌導致基金市場從3萬億規模到2萬多億,我覺得這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核心問題可能是行業經過十年以后,創新動力不足,土壤也不太足,該有的好像都有,琢磨來琢磨去,就是股票、債券,就是在銀行賣產品、就是在券商賣產品。
支持創新的土壤其實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國一直談轉型,對財富管理也是一個大背景。第二,金融行業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到了這么個字眼:平衡。銀行業資產126萬億,現在超過130萬億,這也反映出目前國內整個金融資產嚴重不平衡。如何把這些資產從銀行業慢慢轉向證券、信托、保險、基金等等相關領域,是我們繼續尋找答案的問題。
第三,去年郭主席上任以來,整個行業發出財富管理的口號,新的《基金法》可能很快修訂,同時還有專戶特定資產管理新的管理辦法和基金公司管理辦法可能很快就會出臺。在行業可以看到的榜樣就是過去三年或者兩年信托公司的發展,通過創新不斷壯大。就基金行業來說,我覺得現在也具備創新的基礎,以前沒有股指期貨,明年還推出股指期權;以前沒有ETF、LOF這些產品,基金是股票債券主動投資,面很窄,現在這些都拓寬了,所以具備創新的基礎。
三、如何創新
關于基金行業的創新,無非就是產品、投資工具、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
首先,基金公司結合自己的條件,仍可在產品設計上借鑒一些海外經驗。
第二,投資工具的創新,比如基金公司參與票據市場投資,本身投資工具上就有創新。目前我們談的很多的創新,有一部分叫做偽創新,無非就是發行時間、收費模式等等,這個不是根子上的創新。專戶子公司,尤其是專戶一對多子公司,按照證監會要求,未來可以進行股權、債權、收益權的模式投資,這也屬于投資工具的創新。
基金公司未來可以試水信托公司業務,它本身是一個通道業務,但是可能中間涉及到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等,基金公司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1年11月,民生加銀基金公司提出多元化的資產管理公司,與后來我看郭主席做的全面的財富管理的思路不謀而合。
未來公募基金介入到實體經濟,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中國銀行大量資本積累的風險,如果轉換成為產品,整個銀行鏈條的風險其實是整個社會共擔的,同時經濟好的時候也會分享給社會全體投資人,反過來也可以為實體經濟做貢獻,為中國轉型在做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