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01:18:31
國家級新區成立近四年,橫琴當前的緩慢發展與最初的設想存在較大反差,外界屢屢拋出“特區特慢”質疑。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卓志強 廣東珠海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卓志強 廣東珠海攝影報道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大區域經濟發展的概念火熱,而地區范圍的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調整后的新區,并不僅是面積、人口、職能的擴大,而是產業、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變革。但是,在實際中,有些開發新區與傳統區域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區的發展。
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珠海橫琴島,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隔江相望,2009年,晉升為國家級新區,但十多年過后,橫琴發展十分緩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曾高調宣布進駐橫琴的多個大項目,進度偏慢;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門檻較高、服務設施尚不完備,進駐橫琴并不容易,部分仍在觀望等待。至于橫琴新區規劃的七大產業雖是一幅宏偉圖景,但多數仍停留在“起步區”。對此,曾擔任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利文曾向媒體表示,橫琴開發建設之所以久議不決,珠海和澳門之間的“恩怨”和博弈是一大因素。
英雄需要時勢造。一座城市新區的造就,同樣有賴于時勢的推動。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珠海橫琴島,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隔江相望,地利優勢不言而喻;2009年,它又晉升為國家級新區,天時已經具備。于是,人和將決定它的榮辱或起落。
它承載了太多的期待——除在珠三角經濟圈地位不甚強勢的珠海需要它來提振,香港,特別是面積不大的澳門的發展,同樣需要借助于橫琴的力量。幾年以來,這塊“寶地”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這些關注者的神經。
放眼國內,在新區特區遍地開花的當下,想要重演前些年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那種“日新月異”的崛起速度,似乎已經不太可能。
但作為“一國兩制第三地”的橫琴,有著無與倫比的獨特性,宛如該島上一則戶外廣告寫下的——“有夢想,就會有奇跡。”或許正因如此,四年前,當地就提出,橫琴建設要“一年有變化、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化”。
然而,國家級新區成立近四年,橫琴當前的緩慢發展卻與最初的設想存在較大反差。面對外界屢屢拋出的“特區特慢”質疑,橫琴是否需要面對新的命題?
大項目進展未達預期/
驅車從珠海市區前往橫琴,全長1425米的橫琴大橋仍是唯一通道。行至橫琴島,其新修的柏油馬路、兩旁的綠化帶及路燈、遠山上頗為壯觀的風力發電車,都彰顯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成型。
不過,相較原珠海市委書記甘霖2009年提出的“一年有變化、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化”的愿景,至少在視覺上,橫琴依然還有不小的差距。自橫琴大橋放眼望去,一江之隔的澳門是成熟的大都會,左側對岸的珠海保稅區也頗具現代氣息,但橫琴依然只是一片工地,過去幾年沒有變化的是,建筑工人一直是這里的主角。
不僅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在采訪中發現,曾高調宣布進駐橫琴的多個大型項目,其建設進展未能達到當初的預期,整體速度偏慢。
今年7月20日,作為橫琴科教研發產業的龍頭項目之一——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正式啟用,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接管。
在多位當地人眼中,由于有中央的大力推動,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建設進度可謂順利。但記者發現,2009年12月20日就奠基的這一項目,原本預計的竣工時間是2012年的澳門回歸紀念日 (12月20日)。去年7月,一起河底隧道坍塌事故使得工期延誤。
事實上,截至目前,當地由政府主導的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BT項目建設總體順利,但在由企業主導的商業項目中,進度出現扎堆延期的情況。
以備受關注的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項目為例,其遠期投資計劃約200億元,分三期建設。首期投資102億元的橫琴灣酒店、海洋王國等項目,原本預計2012年年底開業,此后因故推遲至2013年5月開業,還是未能如愿。根據長隆酒店副總經理劉勁康的最新說法,首期工程橫琴灣酒店和海洋王國將會在今年11月前開業。
作為橫琴新區首批引進的大項目之一,當年長隆拿地的成本可謂低廉,其樓面地價僅94.5元/平方米。
8月下旬,記者來到位于橫琴新區富祥灣的該項目現場,發現除了擁有1888間客房的國內最大酒店——橫琴灣酒店基本完成以外,其他多數項目仍處于建設之中,更大的區域則仍是一片工地,項目現場大大小小的干道上,堆滿了板材。一位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橫琴灣酒店曾說過在8月8日開業,但沒成,目前是說10月份開業。“但可能還要更久,你看,現在都沒全部完工。”
針對長隆項目的建設進度,橫琴新區統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康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主要是因為施工現場地質條件的因素;還有項目方在規劃設計上為了精益求精,花費了一些時間;另有天氣原因,比如今年以來珠三角雨水偏多,室外作業如涂料施工均面臨阻礙。
不過他同時坦承,橫琴的交通現狀也對項目的開業進度造成制約。“按照長隆項目方的估計,他們每天(接納)的人流量在高峰期超過8萬人,甚至高于10萬人。但現在(珠海至橫琴)的交通條件只有橫琴大橋,很明顯比較難滿足。這也是長隆方面一直頗有微詞的。”
然而,長隆項目的延期在當地并非孤例。
作為商務服務產業的龍頭,2011年1月18日,橫琴新區口岸服務區首批4個重點項目,橫琴總部大廈同時宣告啟動。彼時動工的這5個項目,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總投資逾80億元,分別為橫琴總部大廈、藍琴國際金融大廈、華融橫琴大廈、美麗之冠橫琴梧桐樹大廈和洲際航運中心。
盡管開工已兩年多,但記者近日在這里看到的,仍是一大片待建的工地,偶爾會有三三兩兩的工程設備在做土地平整。
康洪并不諱言這些項目的進度。他解釋說,這是因為施工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據透露,上述藍琴、華融、梧桐樹、洲際4個項目的地塊在一起,為一個十字形劃開的項目,在挖基坑的時候,理論上4家應該做田字形的基坑,各自都要隔開。
“由于這些企業之間在規劃和設計上沒能形成統一意見,導致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協調不好,出現扯皮。”他強調,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已經解決了,接下來的進展應該會比較快。
事實上,盡管橫琴方面表示,在新區成立3年之時,在建重點項目就已達到56個,投資總額2263億元,且七大產業均有了龍頭帶動項目,但不僅上述旅游休閑的長隆項目、商務服務的總部大廈項目,其他如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產業的推進情況均不明顯。
早在2011年就有意在橫琴拿地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香港麗新集團,截至目前尚未正式拿地;而勉強劃歸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中電投多聯供燃氣能源項目,原計劃第一臺機組于2013年11月25日投產,亦可能會稍微延遲至年底。
即便是已經落成并運營的金融產業服務基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進駐的企業只是打了塊招牌,并未正式開業運營。
康洪對此表示,橫琴新區的建設時間不長,現場尚未形成大家想象中很宏偉、很漂亮的畫面,這一過程畢竟還需要時間。
產業定位陷“魔咒”?/
但橫琴的起步并不晚。
早在1992年,橫琴島就被廣東省定為擴大對外開放四個重點開發區之一。即便從2004年該省提出將橫琴島創建為“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算起,至今也有近10年的時間。
橫琴當地人林女士這樣描述她眼中的變遷:大約兩年前開始,橫琴的人漸漸多了起來?,F在和兩年前相比,道路等一些政府工程都修起來了,感覺還是挺快,其他方面則沒什么大的變化。不過在兩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橫琴“連路都很難走”。
一家較早進駐橫琴的企業主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剛剛進來的時候,路不好走,很多人都不愿進來,“開始一個業務也沒有,只是最近的一兩年,業務才慢慢多了起來。”
倘若以產業進駐、公司進駐為指標,橫琴真正的“熱度”應是伴隨著2009年國際級新區的成立,彼時以后,橫琴成為多家企業爭相競逐的投資熱土。不僅民企寄望,中國華融、中國交建、神華集團、中國中冶、中鐵建、中海油等大型央企也紛紛在橫琴競得土地,試圖開發相關項目。
但現實顯然與理想存在較大反差。廣東一位產業分析人士將原因歸結為:盡管橫琴擁有約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七成土地被列為禁建區或限建區,剩下28平方公里為可開發土地,“也許是由于土地供應有限,這些大型央企只是希望搶得先機,占據有利地段。至于主觀上是否能如老百姓期望的,快速將項目建成投用,(可能)需要時間。”
對區域經濟頗有研究的廣東財經大學教授王先慶曾去過橫琴多次,也參加過橫琴新區的有關課題研究。他同樣認為,一個制約橫琴發展的因素就是橫琴大小。“最主要的還是橫琴本身的產業環境容量偏小,無論土地、人口、產業鏈,還是政策空間等,都不容易弄。”
橫琴新區管委會似乎并不認同當地產業環境容量小的看法,在這塊總面積106平方公里、開發面積僅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們提出要發展休閑旅游、商務服務、金融服務、文化創意、中醫保健、科教研發、高新技術等七大產業,除此之外,商貿物流等產業也一直在其規劃發展之列。
上述類型繁多的產業定位一度遭遇外界的質疑,甚至有人擔心,橫琴會否像當年的珠海以及早前的橫琴一樣,深陷產業選擇“魔咒”。
在王先慶看來,徘徊多年之后,今日橫琴的戰略仍不夠清晰。“感覺它(橫琴)目前還是在尋找,實際的情況可能就是,誰進來了,誰就合適(開發相關產業)。它不像前海,后者構建的高端服務業已成規模了。”
針對外界的質疑,康洪通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其實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他們也曾就產業定位的問題作過思考。“可能外界潛意識的想法,好像認為做七大產業,都要做到世界一流。能做到這樣的水平當然是最好的,但我們認為,這七大產業的互補性比較強。在進度上,可能有些產業快一點,有些慢一點,并不需要齊頭并進。
他補充稱,盡管定位的產業較多,但有一點是橫琴新區非常堅持的,就是一定要高端、集約化的產業。普通的加工工業,一般的服務業,橫琴都會控制它的數量。
“如果說前些年,珠海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就做出這樣的定位(指放棄工業和制造業主導)有所失誤的話,那我們現在這樣堅持,就沒有失誤。”康洪說。
開發者粵澳:合作還是博弈/
梳理質疑橫琴建設進度的聲音,還有一個與“人和”有關的因素,即作為橫琴發展推動方的各主體之間,合作的默契有所不足。
沒有人會否認,處在“一國兩制”交匯點的橫琴,它的開發所能帶來的深遠意義——這早已不僅僅是廣東、珠海的事,更事關港澳。在粵港澳合作中,橫琴一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的意義之一也在于,有利于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
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也說過,“橫琴的發展事關澳門今后幾代人,希望珠澳兩地能全力支持橫琴的發展。”
但在王先慶看來,到現在為止,無論是與橫琴距離稍遠的香港,還是僅一江之隔的澳門,合作過程中均鮮有優秀案例。
曾任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利文曾向媒體表示,歷史上橫琴開發建設之所以久議不決,珠海和澳門之間的“恩怨”和博弈也是一大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珠海曾設想橫琴建設國際機場,提出珠澳共同開發,通過建橋或隧道連接橫琴與澳門和珠海,而澳門則不需要再建機場,但被當時的澳葡政府拒絕。珠海的自尊深受傷害,于是四處舉債憤而自建機場。最終導致兩個機場都沒能壯大。
此外,珠澳曾試圖合作開發五個島嶼。澳門方面提出,將澳門的路環等島嶼和珠海的大、小橫琴、灣仔合作,并由澳門主導開發,但沒有得到珠海的響應。在澳門內部還有將橫琴島租借給澳門的想法,但也無疾而終。
在具體項目的爭奪上,雙方同樣有過并不愉快的交集。記者了解到,2005年10月,珠海市政府與美國金沙集團在當地簽訂了意向書,同意其在橫琴島開發威尼斯人國際會展度假村,項目投資不少于10億美元。意義在于,該項目將成為橫琴作為泛珠合作開發區的第一個入區項目。同年年底,項目又將投資增加至20億美元。
據《澳門日報》報道,金沙集團準備投資在珠海橫琴發展大型會展度假項目,但不少(澳門)人擔心該計劃將使澳門未來會展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此后因高層決策,該項目在橫琴擱淺,轉投澳門。
對此,王先慶認為,橫琴的開發,一直以來資金并不是主要問題,關鍵還在于思路。此外,政府之間需要誠心誠意地加強合作。
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這一提問,康洪表示,珠海與澳門之間,以前可能有一些認識上的差異,各自有各自利益的考量。“但這幾年,我也參與過兩地的一些會議,到目前為止,雙方溝通非常順暢,大家的共識越來越大。”
他補充道,比如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建設,“我們優先跟他們溝通,現在已經達成了很廣泛的共識。大家協同發展,優勢整合,資源共享,從體制機制上,硬件建設上,大家越來越發現,合則兩立。”
然而,就在8月15日,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列席立法會被問及粵澳合作貿易自由化問題時,他主動提及了澳門企業的難處,稱特區政府重點支持中小企進入橫琴、南沙。橫琴有5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粵澳產業合作園,但由于橫琴新區管委會公布對澳門企業門檻是注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他感嘆道,“現在的門檻進入很困難,大部分中小企都進不了。”
對此,康洪解釋說,這類門檻應該是針對一些特殊的產業,實際上,橫琴對于港澳企業的進駐已經調低過門檻。以銀行業為例,去年其允許澳門銀行在橫琴設立分行或法人機構,申請條件由原來的年末總資產必須為60億美元降低至40億美元。
記者了解到的一個積極信號是,今年8月初,有消息傳出,橫琴新區將首設全國范圍內地方政府中規格很高的咨委會,何厚鏵、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廣東省領導雷于藍等高官將擔綱。而這些來自國家、粵澳等層面的官員有望長期參與橫琴的開發。
對話
橫琴新區統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康洪:
橫琴已進駐企業三千家
針對外界對橫琴新區項目建設緩慢、企業進駐情況不佳等困惑,《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采訪了橫琴新區統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康洪。
NBD:如何回應外界對于橫琴新區項目建設進展偏慢的質疑?
康洪:橫琴的開發、建設和發展是一件很宏大的事情,是一個需要精細化組織、統籌的過程,這既考驗智慧,也考驗我們組織實施的能力。
如果純粹要發展經濟,我們放松一些產業和項目的 (準入)標準,兩三年就把這28平方公里搞完,GDP翻幾番,肯定沒問題。
一個項目建得好不好,作為老百姓來講,一般恨不得簽約的第二天就開工,就建起來。老百姓都是情感型的,這個也可以理解。但是政府,更多是工程師的思維,既要實施,又要保證效果,我們不僅對當代人負責,還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
NBD:如何理解橫琴產業定位的具體思路?
康洪:現在很多企業的運作多元化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可能也分離了。如研發、生產、營銷、品牌運營、售后服務,包括其中的物流、人員培訓等,各個功能模塊已經分離了。橫琴新區更多是希望做總部管理,研發、營銷、品牌、人力資源的培訓等。而其他的實體運營功能,比如生產中心、物流中心這些,可能在橫琴新區之外。通俗點說,我們這里希望做成一個產業鏈的高端匯集區。所以將來很難說發展什么產業,產業本身沒有高端與低端之分,技術才有高低端之分。
我們要對政策的體制機制做研究、對創新做研究,對產業做研究,對區域功能的安排做研究,對城市建設的技術做研究,最后把這些東西進行一個系統化的整合,有序地推進。在城市建設的同時,推動產業的發展,并進行體制的創新。
NBD:目前企業進駐橫琴的情況如何?我在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來橫琴注冊,主要是考慮到稅收政策的優惠及沾上橫琴新區的牌子,但他們并沒有在這里辦公?
康洪:到8月13日為止,有3000多家企業在橫琴新區注冊,包括幾百家個體戶。這其中涉及投資、商貿、批發零售,工程建設、旅游休閑等行業。
現在的確有不少企業注冊了,但不在橫琴辦公。我想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硬件條件還不夠完善,到2015年應該能比較全面地解決這一問題。一直以來,對于企業在橫琴投資及布局,我們提倡的思路是:大企業建園區、中企業進園區、小企業租物業。
NBD:橫琴新區在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資金等層面的一些難點?
康洪:我們的財政實力在快速增長,2008年、2009年3000萬元的年財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已經3個多億元了。今年1月~7月,橫琴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由于橫琴開發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這種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所以資金應該不是問題。
我們擔心的是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這塊會受到政策的約束。如果這塊步子能夠邁得更大一點,那么發展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然,還有一個挑戰,那就是我們自己,(橫琴新區建設)挑戰我們的知識、視野,觀念與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