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14 01:50:06
我們所提倡的“立業為善”,則是將整個企業和它的業務運營,都致力于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其本身仍舊是逐利的商業行為。在新的市場開發具有這樣屬性的產品,不僅企業從中獲益,造福社會,也回饋了股東。
每經記者 周靜茹 每經編輯 祝裕
歐洲社會創新教父 邁克爾·諾頓
第二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AEIF2016)于11月20日在中國深圳成功舉辦。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到該論壇的發起人邁克爾·諾頓先生。這位年過七旬的英國老人,將自己半生的時間都致力于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堅持尋找創新的行動方法。此次采訪中,諾頓先生分享了有關中國社會創新的看法與規劃,同時為讀者普及了何為“立業為善”。
NBD:第二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AEIF2016)在深圳成功舉辦,作為發起人之一,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總體感受?
諾頓:2015年12月舉辦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中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之一,正為應對全球變暖做出積極努力(中國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和使用國)。此外,中國還在大力推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也包括解決環境方面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認為,當問題出現時,就必然會有解決之法,也必定能從這些解決方案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商業機遇。過去幾年,已經有“社會企業”這個概念出現,這是一種創新文化——很多問題不再依靠非政府組織(NGO)或慈善機構,而是通過企業的途徑來解決。
因此在2015年,我聚集了一些來自歐洲、亞洲的專家、創新者、孵化機構、投資機構代表,共同商討舉辦一個論壇,為投資者和創新者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熱烈的反響和首屆論壇的成功舉辦,讓我們決心把它延續下去。
今年,我們設置了九大主題演講,演講者來自美國、南美洲、歐洲、東南亞以及中國本土。我們還設置了一個競賽單元,由五位環保創新者進行項目展示,這些都是交流想法和尋求合作的好機會。中國現在存在這樣“分享創意”的需求——這也是發起亞洲環保創新論壇的初衷。
NBD:接下來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計劃嗎?
諾頓:目前我們啟動了2017年論壇的籌備。不過舉辦論壇也只是我們要做的一部分,我們還希望能促進一些實際的合作和成果。例如,我們正在努力向中國引進劍橋大學可持續領導力學院的一些課程和項目;另外,我們還準備在中國推廣“世界100個最佳可持續項目”(Sustainia100)。
NBD:您曾說“立業為善,善業自成”(Good Business is Business for Good),到底什么樣的企業具備這樣的特質?
諾頓:我舉幾個例子。Desolenator是一款使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力燒水以獲得蒸餾水的獲獎設計產品。全世界有將近十億人缺少可靠的潔凈水來源,如何才能將這款產品的市場售價以及售后維修成本降低至這十億人所能承受的范圍?勢必需要一大筆投資。對于Desolenator公司來說,無論是專利授權還是企業合資都蘊含商機。Desolenator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它的銷量,還在于那些產品使用者們實實在在受益,以及他們生活質量的改善。
摩拜單車是一項為緩解城市擁堵問題應運而生的新產品。通過一款APP,用戶可以知道附近最近的單車在哪,并且可以直接在手機上操作車輛的解鎖與付費。它的初衷是要鼓勵綠色騎行,減少城市擁堵——這都是可以量化的(通過騎行里程數、減少的碳排放量等)。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就遵循了“立業為善”的概念。
聯合利華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品牌之一。他們在非洲推出了一款產品——“衛寶”香皂,希望通過更好的衛生習慣來降低細菌感染和疾病傳播。而在這款產品的營銷推廣中,聯合利華也發起了一些健康相關的活動,同時還與政府、健康中心、學校合作,共同將這款香皂以及它蘊含的社會理念傳遞至公眾心中。這種形式,反過來也讓聯合利華獲得更加客觀的盈利。
京東是中國最大的線上銷售平臺之一。他們有一個項目,是幫助偏遠地區人民通過像京東這樣擁有廣闊市場資源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創業。這個項目,不僅有助于解決農村貧困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為京東自身創造了更多的商業價值。
NBD:這些企業的共性是什么?與企業社會責任(CSR)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
諾頓:上述這幾個例子,本質上與CSR不同。企業在做CSR時,通常是把公司盈利的0.5%~2%用作社會價值,這樣做的同時,其實是希望得到一些回報,具體可以是諸如提升公關形象、增強品牌忠誠度等市場效應上,也可以是員工在慈善活動或社區服務的參與感上。所以企業的CSR部門往往與公關部門有著緊密聯系。企業社會責任相對于企業慈善來說,更為聚焦,但它也有局限性,只有最多2%的盈利占比會投入到社會部門。
而我們所提倡的“立業為善”,則是將整個企業和它的業務運營,都致力于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其本身仍舊是逐利的商業行為。在新的市場開發具有這樣屬性的產品,不僅企業從中獲益,造福社會,也回饋了股東。這是一種“Business for Good”,同時也是“Good for Business”的,那么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較為成熟的,在資產、品牌、供應鏈、物流及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比新興的社會企業更有可能做到“立業為善”。
我們正在中國推廣這樣的理念,明年也計劃與一些咨詢公司、基金會、學術機構開展合作。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熱潮。那么現在,應該步入了“立業為善”的時代。
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英國杰出的社會創新家,被譽為“歐洲社會創新教父”、“英國社會企業家教父”。1995年他創立了志愿行動創新中心(CIVA),成功孵化了一系列英國國內及國際社會公益項目,例如“我的銀行”(MyBnk)、“青年銀行”(YouthBank)等。他曾先后創建了扶持英國早期社會企業發展的“無限基金”(UnLtd)、幫助優秀社會企業擴大規模及社會影響的“國際社會特許經營中心”(ICSF),以及社會企業眾籌平臺Fundit.Buzz。
邁克爾·諾頓還在開普敦大學商學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任教,開展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相關的培訓課程。他支持和發起了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鯤鵬計劃”,幫助那些商業模式相對成熟,亟待規模擴張的社會企業進一步成長。2015年初,邁克爾·諾頓在中國發起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AEIF),并提出了針對商業企業的“立業為善”(Business for Good)可持續發展理念。
邁克爾·諾頓也是諸多關于籌款和慈善狀況書籍的作者,包括《全球籌款人手冊》、《完全籌款手冊》等,他所著的《365種改變世界的方法》,經翻譯在中國出版,深受讀者喜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